一音圆遍未尝停,苦乐同资不得名。
敢借海潮千里韵,与君助发没弦琴。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古九十八首》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音圆遍未尝停,
苦乐同资不得名。
敢借海潮千里韵,
与君助发没弦琴。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音乐的赞美和思考。诗中提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其声音的圆润流畅,从未停歇。作者认为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包含了苦乐两个方面,却无法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他愿意借用海潮的浩荡声音,来辅助发出没有琴弦的琴声。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古代音乐的崇敬之情。诗中的"一音圆遍未尝停"形象地描绘了音乐流畅持久的特点,给人一种音乐永不停歇的感觉。"苦乐同资不得名"表达了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丰富性,无法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通过音乐才能传达。作者提到"敢借海潮千里韵",意味着他愿意借用大自然中宏伟壮丽的声音,来辅助表达没有琴弦的琴声,增添音乐的神秘感和力量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音乐与大自然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切体验和对古代音乐的崇敬之情。通过音乐,作者追求表达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无穷魅力和力量。读者在赏析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情感,同时也体会到作者对音乐的热情和追求。
寄命湖船带梦游,又依海客恋残秋。楹书壁挂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楼。映照须眉能玩世,支离皮骨故工愁。持杯各在飞鸿侧,咽入天风与唱愁。
荐士满朝称弟侄,教民到处过儿孙。就中治陕偏清净,不似侯门似道门。
入南京。赴蓬瀛。显出王风九转成。超然得上升。宠何荣。辱何惊。三髻山侗绝利名。何愁性不灵。
元非铸冶自成湾,乌兔烹煎那得闲。却问黄粮几番熟,不知沸鼎在人间。
塞向倾书槴,开炉积豆萁。林居得温暖,天遣养衰迟。瓮盎藏蔬後,鉏耰下麦时。农家冬最乐,我老颇能知。
自古大圣人,犹以为难事。而况后世人,岂复便能至。求之不胜难,得之至容易。千人万人心,一人之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