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秤秤不起,小斗量不尽。
无量劫即今,无不是心印。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古九十八首》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为释印肃。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诗词中的第一句“大秤秤不起,小斗量不尽”表达了一种无法用常规方式衡量和计量的境界。这里的“大秤”和“小斗”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于普通世俗的衡量和计算方式的比喻。然而,无论使用多大的秤或小的斗,都无法完全衡量和计算出这种境界的价值和广度。
接下来的两句“无量劫即今,无不是心印”揭示了这种境界的本质。它指出无论经历了多少劫难与岁月的流转,过去和现在,一切都是由内心的印记所构成的。这里的“心印”可以被理解为心灵的痕迹、印记或者是内心的感悟。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和衡量尺度的境界。它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无法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而在于内心的感悟和体悟。通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诗人启发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内心的印记和体验。
这首诗词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内心的成长和超越世俗的境界的思考。它提示我们要超越表面的物质追求,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以实现更深层次的人生体验。
蒙冲两岸夹长川,鼠伏孤蓬棹向前。七里江边惊一喝,天教潮退阁巡船。
浮沉闾里间,放志谢维挚。行贪月色静,归犯霜华湿。寒鼓出城重,飞星过楼急。却想竹亭下,主人犹独立。
城西冷叟半忙闲,人道王阳得早还。四望楼台皆我有,一原花竹住中间。初无狗盗窥篱落。底事蛾眉失锁关。每为朝天三十里,时时惊枕梦催班。
草阁临春浦,蓬扉惊曙鸦。水明残夜月,云傍隔溪花。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
秘殿掖垣西,书楼苑树齐。秋烟凝缥帙,晓色上璇题。门接承明近,池连太液低。疏钟文马驻,繁叶彩禽栖。职美纶将綍,荣深组及珪。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对案临青玉,窥书捧紫泥。始欢新遇重,还惜旧游暌。左宦登吴岫,分家渡越溪。赋中频叹鵩,卜处几听鸡。望阙应多恋,临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