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语默谩徒劳,居士何曾动一毫。
世祖功成三十六,云台争似钓台高。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峯,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峯。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辩。爲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峯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颂古十八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宝印。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有无语默谩徒劳,
居士何曾动一毫。
世祖功成三十六,
云台争似钓台高。
诗意:
这首诗以古代的壮丽景象来颂扬历史上的伟大功绩和人物。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言之默,认为言语和辞藻已经无法表达出那些伟大事迹的真正含义。他称自己为"居士",意指一个与尘世无关、从事修行的人,他认为自己对这些伟大事迹毫无影响力。作者提到"世祖功成三十六",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完成了三十六项重大功绩。最后两句诗通过比喻,将当时的云台与传说中的钓台相提并论,强调了这些功绩的卓越和崇高。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历史和伟大事迹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诗中的"有无语默谩徒劳"和"居士何曾动一毫"表达了诗人对言语的无奈和自我否定,认为言语已经无法表达出这些伟大事迹的真实意义。通过这种无言之默,诗人体现了对历史伟人的敬佩和尊重。"世祖功成三十六"的提及,彰显了宋太祖的卓越成就和历史地位。最后两句以云台和钓台的比喻,将宋太祖的功绩与传说中的神话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功绩的崇高评价。整首诗以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伟人的敬仰之情,通过对历史事迹的颂扬,展现出作者对伟大和崇高的追求和向往。
河南少君古臞僊,销尽新缘窘旧缘。草字更无千载圣,谈言自有一家天。远游轻世唯何甚,少贬求容否不然。选壮坐狂俱龃龉,社樗元自可忘年。
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
无情莲炬剪将残,有样葫芦画不难。尽笑翰林麻草拙,谁知老子布衾寒。
风悲画角,听单于、三弄落谯门。投宿駸駸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闲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下离烟水,嘹唳度寒云。好在半胧溪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馀恨倚黄昏。
夜长酒阑灯花长,灯花落地复落床。似我别泪三四行,滴君满坐之衣裳。与君别后泪痕在,年年著衣心莫改。
金马堂堂有陆沉,斯人出处可重寻。豸冠议论回天力,绣节平反念母心。一代师承无别派,百年朋旧托遗音。便当佳传磨苍翠,桐桂森然欲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