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铁铸就昆仑儿,眼耳鼻舌如泥块。
西天此土谩纷纭,铁眼铜睛看不破。
释宝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号别峯,俗姓李,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少从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听《华严》、《起信》,既尽其说,弃依密印于中峯。会圆悟归昭觉,留三年。后南游,谒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径山,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南迁,乃西还。后再出峡,住保宁、金山、雪窦。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补径山,召对选德殿。光宗绍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辩。爲南岳下十六世,华藏密印安民禅师法嗣。事见《渭南文集》卷四○《别峯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今录诗三十九首。
诗词:《颂古十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宝印
生铁铸就昆仑儿,
眼耳鼻舌如泥块。
西天此土谩纷纭,
铁眼铜睛看不破。
中文译文:
生铁铸就昆仑儿,
眼耳鼻舌如泥块。
西天此土谩纷纭,
铁眼铜睛看不破。
诗意:
这首诗是释宝印创作的一首诗词,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种特殊的存在状态。诗人以昆仑山为喻,将人的五官比喻为由生铁铸成的模糊形状。这种形容方式可能暗示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有限,就像泥块一样,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和纷乱,认为西方世界的繁华景象是虚妄的,这种真相无法被铁眼和铜睛所洞悉。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类感知能力的质疑和对世界真相的探索。通过以昆仑山和五官的比喻,诗人展示了人类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的有限性。他认为西方世界的繁华和纷乱只是表象,无法被铁眼和铜睛所看穿。这种表达方式呈现了一种超越感官的哲学思考,引发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幻的思考。整体上,这首诗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鼓励读者思考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
十八滩中第一滩,舟行风顺不知艰。诸生历落诚皇恐,世上何人敢怨颜。
近觉吟无趣,权将俗累删。莺花老眼倦,风雨半春闲。野面便粗褐,柴扉掩暮山。片云寻处泊,飞度竹檐间。
张王偏宜月,雄豪更得秋。岸头浑破胆,浪里有行舟。
物类易迁变,我行人不见。珍重任彦思,相别日已远。
两岸沿堤有水门,万波随吐复随吞。君看红蓼花边脚,补去修来无水痕。
嘉景,向少年彼此,争不雨沾云惹。奈傅粉英俊,梦兰品雅。金丝帐暖银屏亚。并粲枕、轻偎轻倚,绿娇红姹。算一笑,百琲明珠非价。闲暇。每只向、洞房深处,痛怜极宠,似觉些子轻孤,早恁背人沾洒。从来娇多猜讶。更对翦香云,须要深心同写。爱揾了双眉,索人重画。忍孤艳冶。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