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

望州乌石与僧堂,丛识茫茫不可当。
提起衲僧拄杖子,五湖四海沸如汤。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是宋代释宗杲所作的一篇诗词。这首诗描述了望着州内的乌石与僧堂,才感叹群山连绵,茫茫无尽,难以抵挡。提起衲僧手拄着僧杖,无论是五湖四海的僧人,还是众多信徒,都如热水沸腾一般。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乌石和僧堂的景象的赞美,同时也表达出对衲僧和信徒的敬仰之情。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景物描写,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山水之美和佛教信仰的敬畏之心。

这首诗词表达了释宗杲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叹,以及对佛教僧人的钦佩之情。通过对自然山水与僧堂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敬畏。衲僧拄杖子的形象则象征着佛法的引导和指引,五湖四海沸腾的景象则呈现了佛法的广泛传播和受众的热情。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它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佛教信仰的奇妙融合,使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和佛教的顶礼膜拜之情。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读者带入一个富有诗意和宗教意味的境界,使人们在欣赏之余也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 《金陵杂兴二百首》

    紫云回薄隐新愁,早起钟声也是不。遍地葱花两三亩,至今人道景阳楼。

  • 《七夕》

    岁岁今宵乞巧楼,疏星如弈月如钩。莫将寒信侵房屋,肯把閒情问女牛。儿笑无书空曬腹,妇言有酒可浇愁。鹊慵竟失河桥约,尽日喳喳古树头。

  • 《以庐山三叠泉宁张宗瑞》

    九叠峰头一道泉,分明来处与云连。几人竞赏飞流胜,今日方知至味全。鸿渐但尝唐代水,涪翁不到绍熙年。从兹康谷宜居二,试问真岩老咏仙。

  • 《运司园亭·雪峰楼》

    西山最高峰,积雪连四季。登楼试寓目,入国有故地。烽候虽久息,武经思豫备。文饶昔筹边,公意今无愧。

  • 《偈颂七十八首》

    浪爪拏舟雪溅空,十年胸际著慈风。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 《新秋》

    蝉声昨日催秋至,渐觉单衣卷凉吹。闲吟最爱夕阳天,水转澄鲜山转媚。几处桐阴清露垂,萧然物候翻相宜。不知宋玉何为者,畏见西风摇落时?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