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
倚栏频顾望,回首与谁同。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诗词:《颂古一百二十一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雨散云收后,崔嵬数十峰。
倚栏频顾望,回首与谁同。
中文译文:
雨停云散后,高峻的山峰数不尽。
我倚着栏杆频频仰望,回首时,与谁为伴。
诗意:
这首诗是释宗杲所作的《颂古一百二十一首》中的一首。诗人通过雨过云散后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峰景色。崔嵬数十峰的描绘表达了山势之高耸险峻,给人以宏大的感觉。诗人以自身倚栏仰望的姿态,表达了对这壮丽景色的向往和敬畏之情。回首时,他感叹自己独自一人,不知有谁能与他共享这美景。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深深感叹和思考。雨散云收后的清新空气和崔嵬的山峰,给人一种恢弘壮丽的感觉。诗人站在高处,倚栏远望,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臣服之情。回首时,诗人自问与谁共享这美景,不禁让人思考人与自然相处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微小与孤独。整首诗意味深长,通过简洁的词句,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的渺小,引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一饱听钟鱼,浮生百念疎。不知门外事,长对案头书。白日闲中过,青山深处居。老天怜供薄,夜雨长园蔬。
当年心事几绸缪,长记天西玉一钩,客里近来嗟我倦,江边得得送君游。读书会有新功用,把酒聊寻旧倡酬。自愧不能追往事,但劳清梦绕螺州。
祖翁阃域,扑地掀天。亲切一回打透,不妨垂手入廛。
露下瑶簪湿,云生石室寒。星坛鸾鹤舞,丹灶虎龙蟠。
茫茫薄俗沸蚊蛆,礼义全无一点余。只得杜门对贤圣,专来教子读诗书。千般横直休干己,一切是非无问渠。若救乡邻为被发,风波转起挠吾庐。
青鞋不踏孤山路,辜负逋花今几度。那知别有姑射居,众谓孤山未必如。夙昔名传尤愿见,渴想此仙难觌面。朋来满口誉风神,俨若眼底逢佳人。枝间独具先天易,惟有太初心默识。雅游拟问古航船。索笑相亲须有缘。閒中积岁玩风月,虐甚祁寒饮霜雪。此往春浮雨露香,归来万玉争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