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州担板,那容眨眼,阔狭短长,不须增减。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描绘睦州(今江苏省常州市)担板为主题,表达了对古代传统工艺的赞美和对生活中简朴、平凡事物的关注。
诗词的中文译文: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
睦州担板,那容眨眼,
阔狭短长,不须增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睦州担板为题材,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古老工艺的推崇和敬意。担板是一种常见的运输工具,用来承载货物,由两根杠杆和一块平板构成。诗中的“那容眨眼”,意味着担板在工作时稳定、坚固,不会轻易晃动或倾斜。作者通过描绘担板的特点,传达了对工艺精湛和传统技艺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阔狭短长”,描述了担板的尺寸和大小,表明它的构造恰到好处,不需要增加或减少。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精确的平衡感也反映了作者对工艺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担板的特点,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准确的表达,传递出一种对古老工艺的深深敬仰。诗词中的担板不仅代表着一种实用工具,更象征着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通过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诗词呈现出一种珍视和赞美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态度,展示了作者对于平凡事物的审美和对传统工艺的推崇,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向来从宦郑公乡,每遇清游坐有光。江上凭栏天一色,湖边舣棹木千章。眼前景物俱堪赋,心著家山独未忘。归到小西湖更好,观鱼何必远如棠。
国有非常宠,家承异姓勋。背恩惭皎日,不义若浮云。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鸠性爱雨花爱晴,同倚东风不同情。春光三月浓于酒,双鸠醉寐不复鸣。双鸠不鸣花相语,无令鸠醒叫天雨。
高堂别馆连湘渚,长向春光开万户。荆王去去不复来,宫中美人自歌舞。
晴天杨柳丝千绪,淡月梨花玉一庭。又是东风去时节,数声啼鸟不堪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