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歷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謚文正。着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爲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爲第六卷。
《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
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
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
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范仲淹送别韩渎殿院出任岳阳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仕途上的飘忽感受,他并不希望因为君主的偏爱而得到特殊待遇。诗人突然决定回归剑门山的道教修行,却又突然上了洞庭湖的船只。在船上,他被飘落的柳絮伤到了眼睛,无法安然入眠。然而,当他登上岳阳楼,看到了皎洁的月光,他的心情变得宁静,欣赏的景色无边无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的行程和心境变化,展现了范仲淹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人在仕途中的飘忽感受表达了他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态度,他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中的洞庭湖和岳阳楼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景点,通过描绘这些景色,诗人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尤其是岳阳楼上的明月,给诗人带来了宁静和无限的赏心悦目之感。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范仲淹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有子才而美,知君死不亡。刀圭徒有验,兵法岂无妨。玉树新埋没,金丹旧渺茫。魂兮来止些,极乐在西方。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
性情和雅得天真,卿寺鳌头任屈伸。三品且随前宰相,重瞳偏认旧词臣。宿斋院冷琴横膝,朝退门闲鹤伴身。多少抠衣门弟子,侧聆还望秉陶钧。
川迥枫林散,山深竹港幽。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
家声高内史,国望凛水翁。生长圣门学,周旋前辈风。人才须用旧,士论雅期公。不见朝宣室,秋山必一宫。
活人忧国见平生,晚节临危志益明。汉仗尘深远宫阙,胡裘风急半公卿。千人致招竟不起,万户封侯却似烹。暮晋朝梁真可忍,纷纷蝼蚁尚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