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三陈后,文章两汉余。
英标还有此,天意定何如。
海内相离合,年来半毁誉。
未知贪尚友,孰与邺侯书。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送洪子端还乡》
中文译文:
将相三朝后,文章超过了两汉时代。
英才依然存在,天意决定了他的归乡之路。
国内的人们离合悲欢,这些年来他的声誉有些受损。
不知道他是否仍然贪恋友谊,是否会给邺侯写信。
诗意:
这首诗由宋代陈傅良创作,描绘了洪子端离乡后的归乡之路。洪子端是一位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他曾在朝廷中任职三朝,文章才华超过了两汉时期的名士。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朝廷,决定回到故乡。诗人通过表达对洪子端的送别来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佩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送别的形式展示了诗人对洪子端的赞美和祝福。诗人认为洪子端的才华超过了两汉时期的文学家,在政治上也有显著的成就。然而,最终的归宿是由天意决定的,他选择了回到故乡。诗人感叹国内的人们离合悲欢,认为这些年来洪子端的声誉有些受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洪子端未来的担忧,不知道他是否会贪恋友谊,是否会给邺侯写信。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对洪子端的赞美和对他未来的担忧。诗人通过将相三朝和文章超过两汉相对照,强调了洪子端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诗人认为洪子端的选择是由天意决定的,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天命的重视。诗人通过描述国内的离合悲欢和洪子端声誉的变化,展示了人事如梦的无常性,以及名利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诗人对洪子端未来的贪恋友谊和是否给邺侯写信表示了担忧,这种担忧体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忠诚的重视。
整首诗以送别的形式构思,抒发了作者对洪子端的敬佩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这是一首充满了情感和哲理的诗词,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知君饯酒深深意,图使行人涕不流。如今却恨酒中别,不得一言千里愁。人言日远还疏索,别后都非未别心。唯我忆君千里意,一年不见一重深。
一室萧然不恨贫,生平意气耻谋身。三年独学非缘谷,八口为家半仰人。博弈无能悲向老,轻肥与共愧推仁。盘餐何敢专来赐,分少还期遍比邻。
初年朝旭旦,故岁徂景夕。逡巡蚁旋磨,倏忽驹过隙。拙劣应逃世,疏慵翻寝疾。逢时独悲悼,抚己三太息。弥增长年愧,末契养生术。昔贤夙相伍,枚叟徒见七。每有忧生嗟,忧来恨非一。
再踏江东路,词穷不复论。江泥沾苦泪,津鼓聚归魂。庾信因愁老,陶潜为酒存。孤踪虽落魄,不敢望明恩。
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唯金石丝
饥寒傍入门,面目自可憎。为善得长贫,天理疑难凭。狂谈取富贵,易若阶而升。吾实畏鬼神,勿谓吾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