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驰关右气轩轩,笑著征袍谢别樽。
面对延和知远器,力城东洛是名门。
边需前去劳多算,疆事归来听一言。
洮陇居人瞻汉使,此行知不为河源。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送郡判郑世表库部奉使陕西》是宋代作家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心驰关右气轩轩,
笑著征袍谢别樽。
面对延和知远器,
力城东洛是名门。
边需前去劳多算,
疆事归来听一言。
洮陇居人瞻汉使,
此行知不为河源。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强至送别郑世表,郑世表是库部官员,奉使去陕西。诗人内心激荡,壮志满怀,祝福着郑世表的出征。诗中描绘了郑世表的形象和背景,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祝愿。诗人也表达了对边疆事务的关注和对归来后的交流的期待。最后,诗人提到洮陇居民景仰汉使,表示郑世表此行将成为历史上的佳话,不仅仅是河源地区的人们所知晓。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郑世表奉使陕西的送别。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在音韵上和谐流畅。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展示了郑世表的豪迈和决心。诗人通过描绘边疆事务和汉使的形象,展示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边疆人民的尊敬。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将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相结合,表达了对壮丽事业和国家荣光的追求和祝愿。
这首诗词通过对具体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与祝福,展现了他对边疆事务和使命的认同。同时,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也融入其中,表达了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尊重。整首诗词既有现实的情感表达,也有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强至独特的艺术魅力。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