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草联芳映法冠,亭亭风度耸朝端。
一麾出守秦城近,千里班春汉诏宽。
引道画旗迎马重,褰帷霜简照人寒。
都门回首多离绪,宝瑟凄风别酒阑。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爲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爲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歷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爲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謚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爲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干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臺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送李殿院知防州》是夏竦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李殿院去知防州,
曲草婆娑映法冠。
威风凛凛耸朝朝,
一挥手,守秦城近。
千里班行汉诏宽,
引路旗帜迎重臣。
帷幕褰开霜简照,
人寒风凄别酒阑。
回首都门离思多,
宝瑟凄凉别离难。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夏竦送李殿院去知防州的场景。诗中描绘了春草低垂、青翠欲滴的景象,表达了李殿院振奋风度、威严凛凛的形象。夏竦描述了李殿院出发的场景,一挥手,李殿院就要离开,守卫秦城的距离近在眼前。李殿院奉命千里赴任,但得到了皇帝宽厚的诏令。伴随着重臣们引路的旗帜,他踏上了旅途。夏竦以帷幕褰开、霜简照人的描写,表达了别离时人们内心的寒冷和凄凉。最后,夏竦回首看着李殿院离去的都门,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思绪,如同弹奏着凄凉的宝瑟,悲伤而难以割舍。
赏析:
《送李殿院知防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离别的情绪和人生的无常。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感情。诗中以春草低垂、青翠欲滴的景象,暗示着离别的悲凉。李殿院的风度凛凛、守城的威严形象,凸显了他的职责和使命感。诗人通过描绘李殿院的离别场景,表达了离别时人们心中的伤感和错综复杂的情绪。最后的回首之处,夏竦以宝瑟凄凉的比喻,将离别的凄楚情感深化,让读者感受到别离的痛楚和无奈。
这首诗词既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官员离任、出使的情景,也反映了人们面对离别时的情感体验。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手法,抒发了诗人对离别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受。整首诗词情感真挚,寓意深刻,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一雨日夜零,阶前草更青。西风忽萧飒,残月照空庭。
群玉西昆富典章,二星东壁粲辉光。秋花迎杖千丛丽,法曲传觞九奏长。虎将纵观修旧事,豸冠陪侍仰明王。政修即是攘夷策,玁狁残袄岂足囊。
茫茫复茫茫,中有山苍苍。大哉夫差国,坐断天一方。夫差醉莲宫,大浪摇不醒。越师何从来,夺我玉万顷。年年亭上秋,一笛千古愁。谁能知许事,飞下双白鸥。
淡烟平楚,又送王孙去。花有泪,莺无语。芭蕉心一寸,杨柳丝千缕。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忆昔欢游处,触目成前古。良会处,知何许?百杯桑落酒,三叠阳关句。情未了,月明潮上迷津渚。
密树连江暗,残阳隔浦明。不知秦塞远,殊觉楚天平。故国人何在?荒城鸟乱鸣。徘徊吟未已,搔首忽伤神。
自出家来长自在,缘身一衲一绳床。令人见即心无事,每一相逢是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