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诚岩壑徒,出宰亦山县。
尚喜终南峰,苍翠不去眼。
春风吹征车,千里度灞滻。
到日胜事繁,花光老秦甸。
韩维(一○一七~一○九八),字持国,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亿子,与韩绛、韩缜等爲兄弟。以父荫爲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爲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臺司。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歷河阳,復知许州。哲宗即位,召爲门下侍郎,一年余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一○九五)定爲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爲《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韩维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南阳集》爲底本,校以清丁丙收藏的旧钞本(简称旧钞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录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集中诗多重出,如卷七、卷八重《城西二首》,卷七《和三兄题蜀中花园》与卷一○《和景仁赋才元寄牡丹图》诗亦重。《城西二首》删卷八重出诗,因卷一○的重出诗有自注,删省卷七中一首。
《送李寺丞宰蓝田》是宋代韩维所作的一首诗词,以描述送别李寺丞宰蓝田的场景为主题。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君诚岩壑徒,出宰亦山县。
尚喜终南峰,苍翠不去眼。
春风吹征车,千里度灞滻。
到日胜事繁,花光老秦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李寺丞宰蓝田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他的赞美和送行之情。诗中以山岳之形容,凸显李寺丞宰的高尚品质和远大志向。
首句“君诚岩壑徒,出宰亦山县。”表达了作者对李寺丞宰真挚的赞美。将其比喻为岩壑,形容他的品德高洁,出任宰相也如同在山岳之间居住一般。
接下来的两句“尚喜终南峰,苍翠不去眼。”表现了诗人对李寺丞宰追求卓越的态度的赞赏。终南山是古代著名的名山,被视为道教的圣地,因其美丽苍翠的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诗人以此来形容李寺丞宰追求进取的目标,他眼中的远大前程犹如终南山的美景,永远不会褪色。
“春风吹征车,千里度灞滻。”这两句表现了送别的场景和行程的遥远。春风吹拂着行进的车辆,象征着旅程的开始。千里代表了漫长的路程,灞滻是一条河流的名称,意味着要跨越河流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两句表达了送行者对李寺丞宰远行的艰辛和祝福。
最后两句“到日胜事繁,花光老秦甸。”表现了送行者对李寺丞宰未来辉煌的期望。诗人希望他在到达目的地后,能够在繁忙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成就。花光老秦甸意味着李寺丞宰将在蓝田地区的秦甸尽情享受美好的景色和生活。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山水之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李寺丞宰高尚品质和远大志向的赞美,并寄予了对他未来辉煌的期望。
驱马天台路,悠悠渐向晨。云开忽见寺,山尽偶逢人。细雨疏篁长,微烟古木春。行行遥驿道,落吹起轻尘。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江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采石赋此。千载醉魂,招之不醒,吾不信也。诵公诗、大雅久不闻,吾衰竟谁陈。自晋宋以来,隋唐而下,旁若无人。光焰文章万丈,肯媚永王B26D。卓有汾阳老,抱丈人贞。不是沈香亭上,谩题飞燕,蹴起靴尘。安得锦袍西下,明月堕江滨。青山冢、知几番风雨,雷霆走精神。因过鲁,携
寒烟生处有归鸦,短棹残阳各去家。依旧笙歌满城郭,黄昏留与玉勾斜。
山云蝉满树,欲住更何安。上国回将晚,孤峰别自难。碛遥鸿未到,江近夜先寒。泉石虽堪恋,行人不愿看。
妙语飘飘慰旅穷,自怜饥味得甘丰。朱弦恨废高山久,明月惊投按剑中。垂翅为逢勍敌勇,倾囊但愧鄙夫空。相从知便忘形迹,一鹗先曾玷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