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作关中客,尝窥百二疆。
自言秦陇水,能断楚人肠。
失意倦京国,羇愁成鬓霜。
何如伴征鴈,日日向衡阳。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廖八下第归衡山》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曾经作为关中的客人,曾经游历过百二个疆域。
自称为秦陇水,能够感受到楚人的痛苦。
因为失意而厌倦了京都的生活,困扰和忧愁使我的白发如霜。
何不与征鸿为伴,每天都向着衡阳的方向飞翔。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欧阳修对自己的失意和困扰的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衡山的向往和渴望。诗人曾经在关中游历,见识过广阔的疆域,他自称为秦陇水,意味着他能够感同身受楚人的痛苦。然而,他因为失意而厌倦了京都的生活,羁愁使他的白发如霜。因此,他希望能够与征鸿为伴,每天都向着衡阳的方向飞翔,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展现了他对京都生活的厌倦和对衡山的向往。诗人以自己曾经作为关中客人的经历,表达了对广阔疆域的了解和感悟。他自称为秦陇水,意味着他能够体会到楚人的痛苦,显示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然而,他因为失意而感到倦怠,羁愁使他的白发如霜,表达了他内心的困扰和忧愁。最后,他希望能够与征鸿为伴,每天都向着衡阳的方向飞翔,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欲访天台帛道猷,梦魂先到石桥头。个中直待桃花放,始得从师烂漫游。
少陵爱贺公,爽气不可致。宁向水底眠,不作尘中士。谪仙见长安,狂言随意至。换酒解金龟,安知天王赐。二子少可人,欣然得朋类。我实异世客,遗编劳补缀。念昔游稽山,颇爱石上字。再拜式画像,物来见真意。翰林有渚孙,能与我同契。
回雁风微,养花浓淡天容好。似春知道。吉梦佳辰到。共乐春台,携手蓬莱小。同倾祷。愿春不老。岁岁寻芳草。
人道青溪有九曲,如今一曲仅能存。江家宅畔成花圃,东府门前作菜园。登阁自堪观叠嶂,汎舟犹可醉芳樽。料应当日皆无恙,苕霅潇湘不足言。
老夫吟咏本非长,僻性年来忽异常。唯是平生爱风月,致令清夜梦池塘。正惭遣与非工部,却喜言诗有卜商。佳句偶从閒里得,片心如到白云乡。
顾影矜毛羽,晴川偶泳游。不知谁打鸭,惊去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