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灵仙裴太博》

一官留隐太常中,生事萧然信所穷。
有力尚期当世用,无求今见古人风。
邅回旧学皆残稿,邂逅相看各老翁。
他日卜居何处好,溪山还欲与君同。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送灵仙裴太博》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中文译文:
一位官员留在太常中,
生活无事,寂然而信任已穷。
有才干仍期待被当世所用,
不寻求今日见古人的风采。
回顾旧时学问尽成残稿,
偶然相遇,互相看望的是两位老翁。
将来卜居何处才好,
山川风景仍愿与你同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灵仙裴太博的送别之作。裴太博是王安石的朋友,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他的祝福和离别之情。

诗的开头,描述了裴太博留在太常中,生活闲散,却坚守本分,不谋求权势和名利。作者认为裴太博虽然才干出众,但他并不追求被当世所重用,而是更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风采。

接下来的几句,王安石回顾了过去的学问,感慨时光荏苒,自己和裴太博都已经年老。两位老翁偶然相遇,相互交流,彼此都有所欣赏。

最后两句表达了王安石对裴太博未来的祝愿,希望他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安享晚年的居所,与裴太博一同欣赏山川的美景。

整首诗以送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王安石对朋友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更迭的感慨。通过描述两位老者的交流和对未来的展望,诗中蕴含了对友谊、自然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 《春阴》

    春风浩荡作春阴,弱燕归来不自禁。白塔昏昏才半露,青山淡淡欲平沉。裘茸细雨初惊湿,屐齿新泥忽已深。直怕楼高生客恨,不因病起倦登临。

  • 《野望》

    东风吹雨宿尘轻,丱丱村原正晓晴。远树有花皆辨色,好峰无数不知名。云开雁鹜横长塞,草绿牛羊上废城。欲向燕山还极目,夕阳时候更分明。

  • 《偈二首》

    东坡笑说吃龙肉,舌底那知己燕津。能省燕津真有味,会言龙肉不为珍。

  • 《翠峰寺和毛泽堂韵》

    岩石玲珑翠竹斜,木犀依约又残花。长官婢我无才思,却忆东堂旧作家。

  • 《游泗州龟山寺》

    龟山寺里访遗尘,铁佛苔封丈六身。追蠡有铭稽甲子,支祈无害念庚辰。渡淮独鸟斜斜日,送客飞花渺渺春。暂倚高风一回首,白云如海正愁人。

  • 《言怀》

    不将高盖竟烟尘,自向蓬茅认此身。唐祖本来成大业,岂非姚宋是平人。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