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公去太学,士曰夺我师。
今公去皇阁,里闾极公思。
公何德于人,曰公勇于义。
使其用于时,其效何止是。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送刘得华赴汉阳教授二首》是宋代赵蕃所作的一首诗词。该诗抒发了对刘得华的赞赏和送别之情,同时表达了对他在汉阳教授的期望和祝愿。
诗词的中文译文:
送刘得华赴汉阳教授二首
昔公去太学,
士曰夺我师。
今公去皇阁,
里闾极公思。
公何德于人,
曰公勇于义。
使其用于时,
其效何止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刘得华赴汉阳教授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刘得华的敬重和祝福之情。诗中首先回忆起刘得华曾经离开太学的时刻,当时曾有学士表示不满,觉得刘得华抢走了他们的导师。现在,刘得华离开皇阁,整个村里的人都非常思念他。
作者在诗中思考了刘得华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他认为刘得华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勇于追求正义。作者寄望刘得华能够在汉阳教授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送别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刘得华离开太学和皇阁的场景,表达了对他的送别之情。这种送别并非简单的离别,而是一种对刘得华聪明才智和品德的赞美和祝福。
2. 勇于正义:诗人赞扬刘得华的道德品质,称他为“勇于义”。这表明刘得华在为人处世中秉持正直和公正的原则,不畏艰难,坚守自己的信念。
3. 对刘得华的期望:诗人希望刘得华能够在汉阳教授的职位上施展才华,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认为刘得华的影响力将不仅止于汉阳,而会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效果。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刘得华的深深敬意和美好祝愿。它展示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正义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宋代士人对道德和学术的高度重视。
秋暑不可耐,几思泛中川。晚来兴有适,溪船偶及门。凉月才上弦,平潮可黄昏。倚楫纵所知,卧看龙泉山。长虹跨空阔,过之凛生寒。坐稳兴益佳,夜气方漫漫。草虫鸣东西,飞乌相与还。仰头数明星,垂手摇碧澜。坐客惜此景,不及携清樽。无酒要不恶,徜徉足幽欢。幽欢有何好,叩舷
生憎世俗迭相陵,反己工夫有度程。大学在先知本末,中庸当务造诚明。谆谆自昔承严训,默默终年愧今声。至首不须由外索,事亲友弟及从啊。
漫说山东第二州,枣林桑泊负春游。城西亦有红千叶,人老簪花却自羞。小桃破萼未胜春,罗绮丛中第一人。闻道使君归去后,舞衫歌扇总生尘。(陈有小妓,述古称之。)
因依置屋偏,旧是栖鹄地。杂花挟径深,竹树交柯际。古人谋适野,放浪聊自肆。谁识郡斋边,斯堂眇尘世。
邂逅婆娑失少年,剧谈抵掌尚超然。君犹拄笏看山去,我且披蓑听雨眠。京洛分襟疑後会,江吴把酒悟前缘。暂来忽去都如梦,疑是陈卿竹叶船。
乡风腊廿五,比户然爆竹。穷阴挟黄昏,霹雳起空屋。梁间鬼拍手,笑人未免俗。罔两白昼行,渠尔一爆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