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送之山前月,千里随人光不灭。
何以赠之岭上云,出入无心疑似君,何为自比阳城逐,边老日高快便腹。
次山曲爱道州民,昔日乱离今太平。
后来宾光无短瘠,帐里先生犹七尺。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柳慎徽赴道州教授》是宋代李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柳慎徽赴道州教授一路顺风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诗词通过描绘山前的明月和岭上的云来寄托诗人对柳慎徽的思念之情。明月高悬于山前,千里之遥,却能随着人的行动而照耀,不曾熄灭。这象征着诗人对柳慎徽的美好祝愿,希望他在远行的路上能得到光明和安慰。
接着,诗人以岭上的云作为赠言,赋予了云的形象以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在山岭之间还是在进出山岭之间,云都是自由自在、无所牵挂的,与柳慎徽的心境相似。诗人借岭上的云来鼓励柳慎徽,表示他应该心无旁骛,自信从容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诗词的下半部分,诗人以自己与柳慎徽相比为引子,表达了对柳慎徽的钦佩和尊敬。诗人自谦地说自己与阳城的逐逐逐者相比较,是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身体上都无法与柳慎徽相提并论的。这里的阳城逐者指的是历史上的杨无咎,而诗人自称边老,是指自己年事已高,而柳慎徽尚年轻。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柳慎徽的敬佩和对柳慎徽未来发展的祝愿。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道州民众的深厚感情。他热爱道州的山川和人民,也希望柳慎徽能够关心和爱护当地的人民。诗人回忆起往昔的动荡岁月,感慨现在的太平安定。他认为柳慎徽作为一位教授,能够在道州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柳慎徽的美好祝福和思念之情,同时展示了诗人对自己和柳慎徽的自我反思和对柳慎徽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山川、云彩和历史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相结合,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前程的深深思考和祝福。
澹澹烟覆渚,呜呜角收声。白毫万丈光,下注千山倾。良夜三五时,玉楼十二城。皇天老眼开,碧湛双瞳晴。窥我读书窗,徘徊到天明。,我从树头来,挟我入太清。飞萤转蒿丛,熠燿徒营营。露气下庭宇,秀爽凌冠缨。以兹无尽景,对此不平鸣。不如使云遮,寂历忘吾情。
楚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住愁春草绿,去喜桂枝香。海月迎归楚,江云引到乡。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
千载桃源信不通,镜湖西坞擅春风。舟行十里画屏上,身在西山红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阳归棹莫匆匆。豪华无复当年乐,烂醉狂歌亦足雄。
缘曾分明种,故发入云香。
空山杳杳鸾凤飞,神仙门户开翠微。主人白发雪霞衣,松间留我谈玄机。
我是仙蓬旧主人,一生常得自由身。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颦。垄中且复随缘住,又见湖边草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