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目衡皋望不休,江苹高下遍汀洲。
长堤柳曲妨回首,小苑花深碍倚楼。
楚径蕙风消病渴,洛城花雪荡春愁。
流杯三日佳期过,掷度兰波负胜游。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目》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目衡皋望不休,
江苹高下遍汀洲。
长堤柳曲妨回首,
小苑花深碍倚楼。
楚径蕙风消病渴,
洛城花雪荡春愁。
流杯三日佳期过,
掷度兰波负胜游。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欧阳修送别目衡皋的情景。目衡皋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知己。诗人在送别时,目送着目衡皋的身影,不停地望着他离去的方向。江边的苹果树高低错落地分布在整个汀洲上。长堤上的柳树弯曲的枝条妨碍了诗人回头望目衡皋的身影。小苑里的花朵开得很茂盛,阻碍了诗人倚着楼栏远望的视线。楚地的小径上吹来了清新的花香,消除了诗人的疲劳和口渴。洛阳城里的花朵和飘落的雪花一起洗涤了诗人内心的春愁。三天的饮宴佳期已经过去,诗人抛下了那些纷繁的宴会,继续追求胜利和游览。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和胜利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感受自然气息,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的江苹、长堤柳、小苑花、楚径蕙风和洛城花雪等景物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友谊和胜利的珍视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
半挑行李出蓝关,便学前程地步宽。鲸力冲开千里浪,龙光射破万层峦。逢人切莫谈边事,开口何须问故山。贫杀一身无足道,苍生百万要平安。
清夜沉沉漏将换,东方月高银河淡。美人调筝促金雁,清歌一曲行云断。四座宾客不肯散,时时顾影流清盼。主人更催着舞衣,氍毹花乱银烛辉。腰支拂地鸾孤飞,钟漏残尽未忍归。问言乃知窦氏女,昔日掌中今是非?
庭夜酣红杏,墙阴染碧苔。吟翁醉未醒,啼鸟去还来。
燕入虚檐教子飞,风帘不卷和新诗。绿阴满迳晴蜓小,正是梅黄欲雨时。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1]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輓[2],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