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父门庭索索,东湖风波甚恶。
知心能有几人,万里秋天一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送普岩维那》是宋代释崇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冶父门庭索索,
东湖风波甚恶。
知心能有几人,
万里秋天一鹗。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离别的场景。诗人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门庭冷落、东湖波涛汹涌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离愁。他思念着能够真心相待的朋友,但意识到能够与之分享心事的人并不多。最后,诗人以一只孤鹰的形象象征着万里之遥的秋天,暗示了他与离去的朋友的距离与寂寞之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冷清的门庭和汹涌的东湖,传达了一种深沉的离别之情。诗人巧妙地利用象征手法,通过描述一只远飞的孤鹰,表达了作者与离去的朋友的距离感和孤独感。整首诗情感凝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凄美而寂寥的感觉。
诗中的"冶父门庭索索"一句,用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门庭冷落的景象,暗示着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寂寞。"东湖风波甚恶"一句,则通过描绘湖泊的风浪汹涌,进一步加强了诗词中的离愁之意。
最后一句"知心能有几人,万里秋天一鹗"用一鹗孤飞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知己难得的思念之情。同时,"万里秋天"也暗示了作者与离去的朋友之间的遥远距离,增加了整首诗的悲凉感。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将作者的离愁孤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深的触动。它展示了宋代佛教僧人的豪迈和深情,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友情和归宿的渴望。
学从元字起,贞实已先元。密玩坤乾易,精控宇宙根。与公传后世,有客践前言。万古立鳌极,惟思夜气存。
久渴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灯夜,金榜状元归。
路出苍江上,云生乱石间。中年幸强健,今日试跻攀。湍硖寒鸣地,颓阳暮隐山。仆夫问行李,早晚遂东还。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野艾抽花碧,山茄带叶红。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炎昼永,初夜月侵床。露卧一丛莲叶畔,芙蓉香细水风凉。枕上是仙乡。浮世事,能有几多长。白日明朝依旧在,黄花非晚是重阳。不用苦思量。
门临楚国舟船路,易见行人易别离。今日送君心最恨,孤帆水下又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