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谒东封玉辂尘,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怅望云霞缥缈人。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送乔仝寄贺君六首》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曾谒东封玉辂尘,
幅巾短褐亦逡巡。
行宫夜奏空名姓,
怅望云霞缥缈人。
中文译文:
曾经谒见东方封玉辂的尘埃,
身着简朴的幅巾短褐也在迟疑踌躇。
在行宫的夜晚奏出的只是虚无的名字和姓氏,
悲伤地望着飘渺的云霞和难以捉摸的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乔仝的六首诗中的一首,表达了对乔仝的送别之情。诗中描述了乔仝曾经到东方朝见皇帝,但他的功绩却如尘埃一般被遗忘。乔仝的形象被描绘为身着简朴的幅巾短褐,迟疑踌躇。在行宫的夜晚,乔仝奏出的音乐只是虚无的名字和姓氏,无法让人真正记住他的存在。苏轼在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乔仝的怀念之情,望着飘渺的云霞和难以捉摸的人,感到悲伤和惋惜。
这首诗通过描写乔仝被遗忘的境遇,表达了苏轼对朝堂体制和官场虚名的批判。乔仝曾经在东方谒见皇帝,但他的功勋却被遗忘,身份被忽视。诗中的行宫夜奏象征着官场的虚名和虚幻,乔仝所奏的音乐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演。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官场虚名和功利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对乔仝这位被遗忘的英雄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乔仝和他的处境,通过对形象和情感的描写,表达了苏轼对官场虚名和功利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对被遗忘英雄的怀念和悲伤之情。这首诗在表达个人感情的同时,也具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华发萧萧居士身,江头风雨折乌巾。无人问字尤宜嬾,有吏徵租未是贫。薄宦傥来难倚仗,旧交渐少每酸辛。敲门且复寻僧话,要结他生物外因。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东风吹桃李,须到明年春。
德章老瞎秃,从来没滋味。拈得口,失却鼻。三更二点唱巴歌,无端惊起梵王睡。
霜清枫叶照溪赤,风起寒鸦半天黑。鱼陂车水人竭作,麦垄翻泥牛尽力。碓舂玉粒恰输租,篮挈黄鸡还作贷。归来糠粞常不餍,终岁辛勤亦何得!虽然君恩乌可忘,为农力耕自其职。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