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无孔笛横吹,此曲谁人和得亲。
向晓洛阳江上路,一声唤起几多人。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歷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干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隠,命爲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澂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爲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巖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隠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衆。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爲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爲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贊及他书所录编爲另一卷。
《送泉州化主》是宋代释崇岳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少林寺无孔笛横吹的情景,以及作者在洛阳江上路上唤醒众人的情景。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送泉州化主
少林无孔笛横吹,
此曲谁人和得亲。
向晓洛阳江上路,
一声唤起几多人。
诗词中的“少林无孔笛横吹”,表达了少林寺中奏响的笛声,这种笛子没有孔洞,却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揭示了少林寺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暗示了诗人的赞叹之情。
接下来的一句“此曲谁人和得亲”,表达了对这首曲子的赞美和钦佩。诗人认为只有真正高超的音乐家才能与这首曲子相和,这种和谐之音令人感到亲近和共鸣。
而“向晓洛阳江上路,一声唤起几多人”,则描绘了作者在早晨时分在洛阳江上路上行走,通过一声呼唤唤醒了沿途的众多行人。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行走景象,还融入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影响力,令人们为之振奋。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少林无孔笛的奇特之处和作者在旅途中的经历,展示了音乐和诗意的结合,以及音乐的力量和感染力。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作者对于音乐的深情赞美,同时也勾勒出一幅活灵活现的画面,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这段行程中的喜悦和温暖。
孤形侣云汉,凉思满山楼。高树自吟籁,清樽聊赏幽。检书初志动,抚剑壮心留。蟋蟀不知事,喧声何不休。
忆昨桃包返故乡,意君束带侍明光。一书似坐穷为崇,百计无如去最长。蚁穴梦残何足记,蟆陵愿在莫须偿。即今台阁多收召,定有名公雪孝章。
甘风远集闻朝嘒,怨月深栖有夜鸣。凉牖疏明稀老翠,雨畦幽独立新清。
年来复有事堪嗟,载笔商丘鬢欲华。酒好未陪红杏宴,诗狂多意刺桐花。
子寿右史、黄子由匠监、沈应先大著过桂隐即席作清明初过后,正空翠、霭晴鲜。念水际楼台,城隅花柳,春意无边。清时自多暇日,看连镳、飞盖拥群贤。朱邸横经满坐,紫微渊思如泉。高情那更属云天。语笑杂歌弦。向啼鴂声中,落红影里,忍负芳年。浮生转头是梦,恐他时、高会却难
绍兴士人,高宗绍兴末曾题诗鸣山祠。事见《贵溪县志》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