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省穿杨末,江城振羽端。
声名人不忌,仕宦意常宽。
缺月天将曙,孤村岁已寒。
小舟来话别,此道少人敦。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任虞卿教授江阴》是宋代陈傅良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任虞卿教授去江阴教书育人的情景。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学省穿杨末,
江城振羽端。
声名人不忌,
仕宦意常宽。
缺月天将曙,
孤村岁已寒。
小舟来话别,
此道少人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送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好友任虞卿的祝福和别离之情。
首先,“学省穿杨末,江城振羽端”将诗人和好友的身份描绘出来。学省指的是学校,穿杨末表示诗人是学校的一员;江城指的是江阴,振羽端则表达了任虞卿作为教授的风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和好友的学者身份和对教育事业的投身。
接着,“声名人不忌,仕宦意常宽”表明了作为学者的任虞卿声名显赫,不会担心名声受损;而对仕途的追求也不会限制他的心胸。这里展示了任虞卿宽广豁达的胸怀和对事业的坚持。
随后,“缺月天将曙,孤村岁已寒”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揭示了离别时的忧伤和孤寂。缺月天将曙,意味着时间已经推进到黎明前的阶段,而孤村岁已寒,则暗示着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这两句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和别离时的寒冷孤寂。
最后,“小舟来话别,此道少人敦”将别离的场景转移到小舟上。小舟代表了离别的途径,此刻无人共舟,少有人能懂得诗人和任虞卿的离愁别绪。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别离时的无奈和孤独。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任虞卿的送别之情,展示了诗人对教育事业的推崇和对友情的珍视。诗词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
蒙松睡起揽诗编,信手翻来诵数篇。忽有篙声仍绝叫,隔篷知是上滩船。
考留飀飀似见,谈王易易如闲。政尔盛之馨处,卧龙恰称兹山。
香侵蔽膝夜寒轻,闻雨伤春梦不成。罗帐四垂红烛背,玉钗敲著枕函声。
西风鏖残暑,如用霍去病。疏沟满莲塘,扫叶明竹迳。中有寂寞人,自知圆觉性。心猿方睡起,一笑六窗静。
东风着物本无私,红入花梢特地奇。想得霜台春思满,一枝聊遣博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