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僧归天台寺》

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
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
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
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

作者介绍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遰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字德隐,俗姓姜氏,兰谿人。七岁出家,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既精奥义,诗亦奇险,兼工书画。初为吴越钱镠所重,后谒成汭荆南。汭欲授书法,休曰:须登坛乃授。汭怒,递放之黔。天復中,入益州,王建礼遇之,署号禅月大师,或唿为得得来和尚,终于蜀,年八十一。初有西岳集,吴融为序,极称之,后弟子昙域更名宝月集,其全集三十卷,已亡。胡震亨谓宋睦州刻本多载他人诗,不足信,其说亦不知何据,胡存诗仅三卷,今编十二卷。 贯休,俗姓姜氏,字德隐,兰谿人。补诗二首。

作品评述

《送僧归天台寺》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送别僧人归天台寺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天台四绝寺”指的是浙江天台山上的四座著名寺庙,分别是法华寺、兜率寺、万年寺和玉液寺。诗人将寺庙与僧人相联系,表达了对佛教和修行之道的敬重和追求。诗人将自己送别僧人归去拜见真正的师傅,希望他能够坚持修行,不能轻易被外界事物所诱惑。

诗中的“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表达了对僧人的关心和忠告。枸杞叶在佛教中有镇定心神的作用,而“十得嗔”则是佛教修行者应当远离的世俗之事,象征着心灵的执著。诗人希望僧人能够保持心灵的纯净,远离俗世的纷扰。

诗中还提到了“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通过描绘天台寺的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磬是佛教用于打破执着、开悟的乐器,象征着清净和解脱。诗人借此象征,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应当超脱尘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两句“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寄望着僧人将来的修行成就。诗人希望僧人像云一样自由自在,可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相伴和帮助。

整首诗意味深长,在短短的几句中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和修行之道的理解和追求,展示了对僧人的关心和期盼,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 《寄远其八》

    忆昨东园桃李红碧枝。与君此时初别离。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坐思行叹成楚越。春风玉颜畏销歇。碧窗纷纷下落花。青楼寂寂空明月。两不见。但相思。空留锦字表心素。至今缄愁不忍窥。

  • 《长城下》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 《刘吏部挽词》

    谁扰奚山众,焚林兽已穷。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南峤肩随息,中朝论愈公。但知分谤喜,宁肯自论功。

  • 《朝中措》

    芦沟河上度旃车。行路看宫娃。古殿吴时花草,奚琴塞外风沙。天荒地老,池台何处,罗绮谁家。梦里数行灯火,皇州依旧繁华。

  • 《辞众偈》

    昨日离城市,白云空往还。松风清耳目,端的胜人间。

  • 《呈胡舍人二首》

    官闲无事只深禅,斋戒何曾废客烟。总是老夫贪佛日,未妨天眼识公年。江湖满意藏诗笥,鸥鸟无心傍客船。参井黄昏云雾里,光明犹有一灯传。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