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迈南康路,客心离怨多。
暮烟葵叶屋,秋月竹枝歌。
孤鹤唳残梦,惊猿啸薜萝。
对江翘首望,愁泪叠如波。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送沈亚之尉南康》是唐代殷尧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行迈南康路,
客心离怨多。
暮烟葵叶屋,
秋月竹枝歌。
孤鹤唳残梦,
惊猿啸薜萝。
对江翘首望,
愁泪叠如波。
中文译文:
踏上南康之路,
旅客心中离愁多。
夕阳下烟雾弥漫,茅屋间开满葵花,
秋夜的月光照耀着竹枝,伴随歌声飘荡。
孤独的鹤唤醒了沉睡的梦境,
惊吓的猿猴呼啸着在薜萝上。
面对江水,我高举头期盼,
忧愁的泪水如波浪一波波叠起。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沈亚之尉南下的场景,表达了旅客心中的离愁和忧愁的情感。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
首先,诗人描述了行走在南康路上的景象,以南康为背景,将旅客离别的心情与离愁相结合。夕阳下的暮烟和茅屋间的葵花形成了一种寂寞的氛围,暗示着离别的忧伤。
接着,诗人以秋夜的月光和竹枝的歌声为背景,描绘了一种静谧和宁静的画面。这里的竹枝歌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的声音,与前面的离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旅客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在诗的后半部分,孤鹤的叫声和惊吓的猿猴呼啸在自然界中回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江翘首以望的描绘,表达了旅客对远方的期盼和牵挂,但同时也带有一丝无奈和忧愁。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动物的形象来烘托旅客心中的离愁和忧愁,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旅客离别时的情感和内心纠葛。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忧愁而又美丽的氛围,使读者能够共鸣并感受到离别的情感。
危亭瞰云梦,眼界浩无边。秋见长江路,晴宽七泽天。永怀哀郢赋,谁吊独醒贤。俯仰悲千古,披襟尚飒然。
寒雁过原急,渚边秋色深。烟霞向海岛,风雨宿园林。俱住明时愿,同怀故国心。未能先隐迹,聊此一相寻。
京城数尺雪,寒气倍常年。泯泯都无地,茫茫岂是天。崩奔惊乱射,挥霍讶相缠。不觉侵堂陛,方应折屋椽。出门愁落道,上马恐平鞯。朝鼓矜凌起,山斋酩酊眠。吾方嗟此役,君乃咏其妍。冰玉清颜隔,波涛盛句传。朝飧思共饭,夜宿忆同毡。举目无非白,雄文乃独玄。
纷纷罗绮竞容芳,明月谁家綍屟廊。帘静幽禽仍自语,筝寒金雁不成行。故人易见倾田窦,死友何由觅范张。惆怅长安看花处,彩绳无计系春阳。
渊默师成宪,端严信若神。承天行日月,与世作阳春。锐意思宽政,温颜访老臣。至今江海士,犹想属车尘。
忆在同安郡,谁知是胜游。仙山常独往,骚客自忘忧。暂别经多难,劳生已白头。羡君驱蒨旆,兼得漱清流。民俗常如古,风光最称秋。短歌聊抒意,为我谢沙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