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长在,不是坐禅并体拜。
实相元来岂用修,越古超今含法界。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石头和尚草庵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石头和尚草庵的颂扬和赞美,同时探讨了禅宗修行的真谛。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镇长在,不是坐禅并体拜。
实相元来岂用修,越古超今含法界。
这首诗词的诗意非常深远。首先,诗中提到了"镇长",这指的是石头和尚,表明他的存在和坚定不移的信仰。他不仅仅是静坐冥想,还能以身体力行地奉献和供养。
诗词中的"实相元来岂用修"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实相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和真实状态,它本来就存在于世间,不需要通过修行去追求或改变。这一观点与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有所不同,强调内心的觉悟和直觉。通过禅修,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超越古代和现代的境界。
最后一句"越古超今含法界"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深远意义。禅修的目标是超越世俗的界限,融入法界。法界是普遍存在的真实境界,禅修者通过内观和觉察,能够领悟到这一境界的存在和本质。
这首诗词赏析了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它通过简练而深邃的语言,传达了禅宗的核心理念。作者以石头和尚为象征,表达了禅修者应有的品质和精神境界。这首诗词引人深思,提醒人们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觉悟。
夫耕妇饷念斯农,蚕麦将登庆小丰。不是今年天意好,皆由教雨与仁风。
使君那里。千骑尘中依约是。拂我眉头。无处重寻庾信愁。山云弥漫。夹道旌旗联复断。万事茫茫。分付澄波与烂肠。
钱侯官舍旁,走水来方塘。暑雨过初伏,斜阳生晚凉。风翻芡盘卷,万觜争低昂。犹疑秦鸡暴,擅此六国场。下榻延密客,开樽荐新尝。金刀剥老蚌,玉沙磨夜光。殷勤烦钉饾,未咀悲生肠。引领鄘卫西,百泉乃吾乡。水产富此物,数钱论斗量。朝餐取餍饱,无复炊黄梁。贪嗜比羊枣,况乎
何意亲杯杓,初期乐性真。若教狂胜德,多被酒忘身。谈笑交情密,氤氲酒力醇。劝酬如错杂,莫过两三巡。
在处陂池白,宁愁汲路遥。老犹堪抱甕,穷未至操瓢。
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坐销三伏景,吟起数竿风。叶影重还密,梢声远或通。更期春共看,桃映小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