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心印作何颜,影现千潭印万山。
夜静画楼吹玉管,声声相应绝遮栏。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十玄谈·心印》是宋代释印肃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心印的颜色问君何如,倒映在千潭之中,印刻在万山之上。夜晚寂静的画楼中,吹奏着玉管,音声回响相互呼应,无法被阻挡。
这首诗词以心印为主题,描绘了心灵的印记在自然景物中的显现。心印是指内心的印象、烙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感受与外在世界的互动。
诗词通过使用自然景物的意象,如潭水、山峰、画楼等,将心印与自然景观相联系。千潭和万山象征着广阔的自然景观,而心印作为内心的印记,与之相呼应。在夜晚的画楼中,玉管的音乐使心印更加清晰明晰,相互回应,无法被任何障碍所遮挡。这种意象的运用使诗词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展示了心灵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首诗词通过艺术化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心灵与自然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思考。它提醒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明,与自然相融,体验心灵的印记在自然中的显现与共鸣。同时,诗词也呼唤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珍视,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心灵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凸显了宋代文人对内心世界与自然之间联系的关注。
跳出槐安有底忙,何须更待熟黄粱。牙签载返善和宅,手板抽回政事堂。效玉川生称锐汉,爱杨处士号憨郎。山中岂不差岑寂,犹胜人间臭腐肠。
披衣起遐征,微茫认前路。哀鸿天际云,残月水边树。
七十老翁门昼闭,终日萧然无一事。却因不雨动衰怀,拥笏黄堂与祠祀。兼旬旱涸舟不通,井泉欲竭知无计。僮奴抱瓮扣比邻,水不得清仅无滓。旧时见说横谿源,有水侧出万竹前。考之尔雅名汍泉,颇思走介分微涓。去之一驿不易到,午暑坐想空垂涎。不知何人剥啄扣我门,惠以小罂童稚
男儿事征战,所愿树奇勋。奈何作奴隶,生死随将军。寇来不得击,寇去我始闻。顾惭腰间剑,空有星斗文。岂不为主用,坐与铅刀群。身犹执麾盖,茅土何时分。
下有黄泉上有天,人人许住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量蟠英伟气和愉。道沧海,得遗珠。忠义与心俱。见漕府、归来转输。山呈霁色,杯添野水,春满野人庐。郑重万金躯。要羽翼、当年汉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