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芦花不似他,於中一气逼天罗。
涅槃影裹无相识,鼻孔辽天笑大歌。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颂十玄谈·一色》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明亮的月光与芦花相比黯淡无光,只有一种色彩在其中迫使天罗(一种神秘的力量)。涅槃的光芒覆盖着一切,没有形象可以相似。广阔的天空中,大笑着唱歌。
诗意:
这首诗以明亮的月光和芦花的对比为起点,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邃而超越一切的境界。诗人通过描绘月光黯淡无光、只有一种色彩逼迫天罗的景象,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随后,诗人描述了涅槃的光芒覆盖一切,无形无相,无法与任何形象相似。最后,诗人以鼻孔辽阔如天空,并发出大笑歌唱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豁达、超然的心境。
赏析:
《颂十玄谈·一色》以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境界。通过对明月与芦花的对比,诗人将明月的光芒黯淡无光,而将一种色彩逼迫天罗,暗示了一种超越凡俗的力量和境界。接着,诗人描绘了涅槃的光芒,形容其无相无形,无法比拟,进一步强调了超越世俗的境地。最后,诗人以鼻孔辽阔、笑容满天的形象,表达了一种豁达、自由的心态,显现出对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词运用了意象的表达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的哲思和对生命的深层体悟。诗中的明月、芦花、涅槃、天空等形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引导读者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同时,通过对形象的变幻和转换,诗人展示了一种深邃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颂十玄谈·一色》以其独特的意象和哲思内涵,向读者展示了释印肃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和心灵的触动。
昏眵望杳水云村,好句从来风月人。瓦缶不量追大吕,冰壶何惜受纖尘。
奉命诛求下户贫,抗章恳白上官嗔。与其重敛毒千室,宁以深文中一身。吏务循良邦有赖,士虽贫贱气宜伸。空烟亭下桃花水,好送扁舟欲去人。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我衰已分龟头缩,君健方知鹤翅掀。早韭晚菘冬芋粟,尚能时节候高轩。
人穷往往咎文穷,历数前贤半此风。春去林园乃啼鴂,秋来墙壁自鸣虫。世悲工瑟如齐客,我叹好龙多叶公。苦节期君类松柏,根能如石干如铜。
玉麟春晚,绿篇甘棠荫。可是惜花深,旋移得、翻阶红影。朱帘卷处,如在古扬州,宝璎珞,玉盘盂,娇艳交相映。蓬莱殿里,几样春风鬓。生怕逐朝云,更罗幕、重重遮定。多情绛蜡,常见醉时容,萦舞袖,蔌歌尘,莫负良宵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