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历历著千年,笔下源源赴百川。
真字飘扬今有种,清谈绝倒古无传。
出尘悟解多为路,随世功名小著鞭。
白首相逢恐无日,几时笔札到林泉。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送苏迨》是陈师道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胸中历历著千年,
笔下源源赴百川。
真字飘扬今有种,
清谈绝倒古无传。
出尘悟解多为路,
随世功名小著鞭。
白首相逢恐无日,
几时笔札到林泉。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苏迨的送别之情。苏迨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的人,他的作品源源不断地从陈师道的笔下涌现出来,就像江河百川汇入大海一样。苏迨的真诚和才情在今天仍然闪耀,他的清谈才华超越了古代的传统,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苏迨走出尘世,通过思考和领悟,寻找到了通往心灵解脱的道路,而在世俗中功名利禄对他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然而,岁月如梭,白发人相逢的机会也许将逐渐减少,作者期待着有一天能与苏迨再度相聚在山林泉水之间。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苏迨的敬佩和思念之情。通过描述苏迨的才华和影响力,诗人展示了他作为一个独特人物的价值。苏迨的作品被比作江河百川,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创作源源不断、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传统才子不同的是,苏迨以清谈闻名,他的才华超越了古代的局限,独树一帜。诗人赞美了苏迨对世俗功名的淡泊态度,将其视为通向心灵解脱的路途。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苏迨与自己再次相遇的期望,暗示了对友情和知音的珍视。
这首诗词通过对苏迨的赞美和思念,表达了作者对才华、清谈和超越世俗的追求的向往。它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和对真正才情的敬畏,同时也传达了友谊与情感的珍贵。整首诗词在简洁明快的语言中蕴含了深意,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巾车出邺宫。校猎东桥津。重罝施密网。{罒/干}筚飘如云。弯弓忽高驰。一发连双麕。
万古他池穴,归心负雪堂。殷勤竹林咏,犹得比晁山王。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年迈已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其毒甚蜂虿,其多弥道周。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忧。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霜露一沾凝,蕙叶亦难留。荷锄先童稚,日入仍讨求。转致水中央,岂无双钓舟。顽根易滋蔓,敢使依旧丘。自兹藩篱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雠。
一点灵明,两条坦路。怎生下手如何做。好教稽首上天堂,莫令失脚游阴府。日转金鸟,月生玉兔。森罗万象同躔度。劝君休要泥长生,时时
世业神明裔,朝家礼秩优。祝釐宣室夜,赐曲鉴湖秋。海月虚瑶席,天风驷玉虬。谷神应不死,独与化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