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谈经阅几年,住山活计尽随缘。
衔花百鸟未忘物,露地白牛谁着鞭。
得计深居餐老柏,勿疑古润与寒泉。
他时要伴芸庵隐,竿木逢场不离禅。
李洪(一一二九~?),字可大(《宋诗纪事补遗》卷六一),扬州(今属江苏)人。正民子。宋室南渡后侨寓海盐、湖州。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一一五五),官监盐官县税。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永嘉监仓。未几,奉召入临安任京职,官终知藤州。有《芸庵类稿》二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五卷。事见宋陈贵谦《芸庵类稿序》及本集诗文。 李洪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随公》是宋代诗人李洪的作品。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送别随公的情景,并表达了对随公的敬佩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
诗词中的第一句话是“莲社谈经阅几年”,莲社是指佛教寺庙,这里指的是诗人和随公在寺庙中一起读书学经过了几年的时间。通过莲社谈经,他们共同经历了修行的岁月,互相交流学问,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接下来的一句是“住山活计尽随缘”,表达了随公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没有固定的职业,而是随缘而活,根据山间的情况去安排自己的生计。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随公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和追求宁静的心境。
诗词中的下一句是“衔花百鸟未忘物,露地白牛谁着鞭”,表现了随公对于自然的敏感和关怀。尽管他追求禅宗的生活,但他仍然关心并留意花鸟昆虫等自然界的生灵。同时,诗中提到的“露地白牛”则暗示着他对于农田劳作的关注,他并不忘记务农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一句是“得计深居餐老柏”,描述了随公隐居深山的情景。他选择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居住,与古老的柏树为伴。老柏象征着坚韧和长寿,与隐居者的生活状态相契合。
最后两句是“勿疑古润与寒泉,他时要伴芸庵隐,竿木逢场不离禅”。这里的“古润与寒泉”是指山间的涓涓细流,象征着宁静清凉的禅修环境。诗人表达了对于随公将来隐居于芸庵的愿望,希望能够与他一同隐居于禅庵之中,共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随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随公的敬佩和对于隐居禅宗生活的向往。它展现了对于自然、友情、修行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人对于禅修和隐居生活的理想化赞美。
人间七月炎云升,碧树黄鹂亦可人。哑咤一声行道外,不知身在故园春。
群鱼戏清川,容貌甚融易。投饵落其间,纷邹忽无次。其来若有召,贪吻动如沸。波间互出没,似亦夸巧智。警跳鳞迸雪,饱泳尾摇翠。安知沧海外,五犗不可致。幸逢观者仁,不与钩网值。庄生昔濠上,尝叹天理遂。利心一以发,所向固多累。我观虽有殊,我得岂去异。
道人颓然寄北窗,愁魔百万一笑降。夜阑酒渴有奇梦,吞楚七泽吴三江。孤村萧萧雨解雪,寒犬噤卧饥鼠啮。拥衾危坐待天明,白首忍穷心似铁。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雄藩本帝都,游士多俊贤。夹河树郁郁,华馆千里连。新知虽满堂,中意颇未宣。忽逢翰林友,欢乐斗酒前。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明月满淮海,哀鸿逝长天。所念京国远,我来君欲还。
来时长驱五千里,满目胡尘涨天起。胡尘已息辽海空,班师来谒明光宫。汉家天子耀神武,不知战士常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