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煌煌赫如赭,势利声名争借假。
嗟哉子独不顾之,访我千山一羸马。
明珠渡水覆舟失,赠我玑贝犹满把。
迟迟顾我不欲去,问我无穷惭报寡。
时之所弃子独向,无乃与世异取舍。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孙秀才》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门煌煌赫如赭,
势利声名争借假。
嗟哉子独不顾之,
访我千山一羸马。
明珠渡水覆舟失,
赠我玑贝犹满把。
迟迟顾我不欲去,
问我无穷惭报寡。
时之所弃子独向,
无乃与世异取舍。
诗词的中文译文:
高大的门扉闪闪发光,如同红赭色一般耀眼。
世间虚浮的声名利禄,人们争相借用虚伪的面具。
唉,你独自不理会这一切,
千山万水中,只有一匹瘦弱的马来拜访我。
明亮的珍珠掉入水中,船只翻覆,珍宝失去了。
你送给我的玉石和贝壳仍然满手。
你迟迟不舍离去,
问我无尽的羞愧如何回报你的寡情。
时光抛弃了你,而你独自前行,
难道你不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吗?
诗意和赏析:
《送孙秀才》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时世浮华和虚伪的批判,以及对真诚和坚守的赞美和思考。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高大煌煌的门扉和势利的声名利禄,以及人们争相借用虚伪的面具,来表现当时社会上浮华虚伪的现象。这种浮华虚伪的氛围使得人们忽略了真诚和真实的价值,追逐权势和名利。
然而,诗中的"子",指的是受送行的孙秀才,却独自不顾这种虚浮,毫不在意世俗的追逐。他不计较社会的评价,背负着千山万水,只为了拜访诗人。这里,孙秀才成为了真诚和坚守的象征,他的行为值得欧阳修的赞叹和思考。
接下来,诗人通过明珠渡水覆舟失的描写,将珍宝的失去与真诚的表达相对比。明珠作为珍贵的宝物,却因为渡水时失去了,而诗人所受到的贝壳和玉石却仍然满手。这种对物质财富的不在乎,进一步表现出孙秀才的真诚和纯粹。
最后,诗人以"迟迟顾我不欲去,问我无穷惭报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孙秀才真诚和坚守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他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无法回报孙秀才的真诚和深情厚意。
整首诗词通过对比表现了虚伪与真诚、浮华与坚守之间的冲突。诗人对虚伪的社会现象表示不满,同时赞美了孙秀才的真诚和独特的品质。这首诗词呼吁人们要追求真实和坚守内心的价值,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与世界保持独特的取舍和立场。
这首诗词的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行为的刻画,展现了作者对真诚和虚伪的思考与感悟。它以简洁的文字道出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真诚品质的赞颂,传递了一种价值观的思考和人生的选择。
芙蓉城上草萋萋,吊古徘徊日欲西。帝子不来花蕊去,荒唐无主乱鸦啼。
方士求仙入沧海,十二城楼定何在?金铜移盘露满天,琪树离离人不采。轩辕高拱圣明居,群仙真人左右趋。青牛谷口迎紫气,白鹤洞中传素书。珊珊鸣佩星辰远,寂寂珠庭云雾虚。修髯如漆古仙子,玉林芙蓉染秋水。九关高塞不可留,归去江湖种兰芷。山头宫殿风玲珑,玄猱飞来千尺松。
堆槃野柿间山梨,酒美鸡肥稻滑匙。妇子团乐常见面,一醉宁识别离悲。
生计新来喜有涯,蒔菘栽韭树桑麻。惯眠纸帐三竿日,饱听萍池两部蛙。往事真成看堕甑,凡身安敢望乘槎。一般受用还官样,门外黄蜂为报衙。
一毫不敢昧苍天,生世明年七十年。自恨肉身无报答,日常饱饭夜安眠。
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