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叹迢迢远帝京,且怜叱驭继家声。
歌钟竞出棠郊送,鼓角应过剑阁迎。
椶叶带风惊玉勒,梅花和雪照红旌。
下车遥想无余事,政誉遥同在陕城。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太博知荣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魏野。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莫叹迢迢远帝京,
且怜叱驭继家声。
歌钟竞出棠郊送,
鼓角应过剑阁迎。
椶叶带风惊玉勒,
梅花和雪照红旌。
下车遥想无余事,
政誉遥同在陕城。
译文:
不要叹息迢迢遥远的帝京,
让我们珍爱那驱驭车辆的家声。
歌钟争相奏出送别的曲调,
鼓角应和迎接的声音从剑阁传来。
风吹动椶叶惊动玉勒,
梅花和雪一同映照着红旗。
下车远远地回想没有余事,
政绩的声誉同样在陕城中遥远存在。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诗人送行的情景。他不再悲叹离别的远行,而是表达了对家乡车马声的思念和珍爱之情。在送别的场景中,歌钟竞相奏响送别的曲调,鼓角随之回应,伴随着诗人离开的车队。椶叶在风中颤动,使得马的缰绳也受到惊扰。同时,梅花和雪花的光辉照耀着红旗,给离别增添了一丝壮丽和庄重。离开车辆之后,诗人心中只有对政绩的思考,他远远地回想着没有其他牵挂,而政绩的声誉则存在于遥远的陕城中。
赏析: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描绘离别场景和表达诗人的情感来展示离别的情绪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一系列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迢迢遥远的帝京、叱驭继家声、歌钟竞出、椶叶带风、梅花和雪照红旌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态和生动的画面感。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政绩的关注。整首诗以离别为线索,展示了作者对家乡、对政绩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离别的坦然和从容。这首诗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以及对家乡和政绩的思考,展示了宋代士人的情怀和境界。
六十余年慕古人,即今方近葛天民。见人各是元非恕,遇事皆安岂怨贫。小圃鉏耰聊过日,扁舟烟雨尚关身。出门未觉龙锺在,禹庙兰亭又见春。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故里相看眼暂明,一尊聊此话平生。杜陵苦被微官缚,元亮今为世网撄。长路关山吾北去,春风梅岭子南征。结邻莫负当时约,早晚沧浪共濯缨。
猗嗟富媪,博厚含弘。发容敷秀,动植兹丰。爰酌兹酒,肸乡交通。众祥萃止,垂祜无穷。
梅福当年守此官,荆山谁见韫琅玕。人如修竹三冬好,诗与清溪九夏寒。未信簪裳妨小隐,蚤时雷雨起深蟠。春风揽辔河阳县,痛饮狂歌忆旧年。
满坐喧喧笑语频,独怜方丈了无尘。灯前便是观心处,要似观心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