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幽居少四邻,西家幸有著书人。
经年食菜谁怜瘦,终日题诗自不贫。
身在江湖钓竿地,心驰兰会战车尘。
此行便有飞腾处,笑杀年来老病身。
〈唐君常欲为陕西官,慨然有功名之志。
〉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唐觐》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居住在溪边幽居中的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溪上幽居少四邻,
西家幸有著书人。
经年食菜谁怜瘦,
终日题诗自不贫。
身在江湖钓竿地,
心驰兰会战车尘。
此行便有飞腾处,
笑杀年来老病身。
(〈唐君常欲为陕西官,慨然有功名之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居住在幽静溪边的文人的生活情景。首先,诗中提到他的四邻很少,暗示他住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远离喧嚣和纷扰。接着,诗人提到他幸运地有一个与他一样有着文学修养的邻居,这使得他在这幽居的地方并不孤独。
诗人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度过了很多年,生活清贫,只能吃一些简单的菜肴。然而,他并不为自己的瘦弱而感到遗憾,因为他整天沉浸在题诗的乐趣中,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贫穷。这表达了他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和重视,他通过诗歌创作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诗人说自己身处江湖之中,而内心却向往兰台会盟和战车尘土,这表明他对于官场和世俗权力并不感兴趣,他更愿意追求文学创作和精神的自由。他将自己的生活比作钓鱼于江湖,而内心却憧憬着兰台与战车的飞腾,这是对于浮世苦难和俗务的超越。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于这次离别的喜悦和轻松。他笑着杀死了多年来老去和疾病的身体,意味着他摆脱了束缚,追寻自己内心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幽居文人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表达了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和对于世俗权力的超越。诗人将诗歌创作视为脱离尘世的方式,追求自由和精神上的富足。诗中透露出一种反对功名利禄的思想,赞颂了清贫自在的生活和追求真理和美的精神追求。
松窗永日度冰颸,坐觉清阴寸寸移。境静故应閒可乐,形臞犹有闰相随。尘埃末路思千里,风露何年饱一枝。百岁穷通吾自了,闭门长咏子桑诗。
杖屦东风欲滥巾,小舟重泊一亭春。醉看梅月无新语,老与溪山作故人。意气不惊双白鬓,功名忍负百年身。我来又续题诗柱,敬为刘郎细拂尘。
淑女云亡久,哀丘尚著名。九原谁可作,千载或如生。青骨何时化,荒榛此地平。空馀图谍在,不复启佳城。
难得雪成持,不标风无赖。生来避闹蓝,行不超色界。
满甑熟炊无米饭,半途长接不来人。但持此语诸方去,博得知音一笑新。
扫残竹径随人坐,凿破苔矶到处棋。一水楼台开晓镜,万山花木领先春闱。雪中便有回舟兴,林下岂无烧笋时。莫待东风吹柳絮,眼穿笼鹤绕湖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