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祖帐惨西风,愁听阳关曲调终。
赤子泣皆牵绣袂,白驴鸣亦恋花骢。
触邪暂立龙墀下,儤直将归凤阁中。
大尹相逢凭仗说,官高不敢寄诗筒。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唐肃察院赴阙兼呈府尹孙大谏》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魏野。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东郊祖帐惨西风,
愁听阳关曲调终。
赤子泣皆牵绣袂,
白驴鸣亦恋花骢。
触邪暂立龙墀下,
儤直将归凤阁中。
大尹相逢凭仗说,
官高不敢寄诗筒。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唐肃察院赴阙的场景。东郊的祖帐被凄凉的西风吹得凄惨,悲伤地听着阳关曲声终结。连婴儿也因为离别而哭泣,抓着绣袂不肯松手,白驴也在鸣叫,似乎对离别的主人恋恋不舍。唐肃察院在官位上暂时停留在龙墀下,但他心中已经决定要重返凤阁的高位。魏野自谦自己的官职较低,不敢将诗篇送给唐肃察院。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东郊的情景和表达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唐肃察院的送别之情。诗中运用了凄凉的氛围和动物的形象来衬托离别的悲愁。东郊祖帐惨西风的描绘增加了离别的凄凉感,阳关曲调的结束象征着离别的来临。赤子泣皆牵绣袂和白驴鸣亦恋花骢则通过婴儿和白驴的形象,表达了与唐肃察院的深厚情谊。诗的后半部分描述了唐肃察院在官位上的转变,他暂时停留在龙墀下,但心中已经决定要重返凤阁的高位。最后,魏野谦逊地表示自己的官位较低,不敢将诗篇送给唐肃察院,表达了对唐肃察院的敬仰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精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悲愁和对唐肃察院的赞美。同时,诗人对自己的低微身份的自谦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谦逊和礼节之风。
中朝人物总称贤,恬退间居又几年。独抱丹心长恋阙,因思绿野且归田。未应隽轨淹东鲁,行看文星照北燕。见说君王思国老,鹤书即下九重天。
寒风细雨未晴天,密似轻尘薄似烟。一室独吟图史乱,四邻高会绮罗鲜。雁飞斜柱弦随指,蟹芦新螯酒满船。自笑不歌仍不饮,昏昏只解枕肱眠。
惆怅休寻旧事,酣歌且数前山。待君苍藓重拂,相逐宁率兴阑。
桂籍声名早,松门岁月赊。镇东多惠爱,使北有光华。岂料寻春骑,翻成会葬车。珠园旧亭馆,细雨泫新花。
秋水涵空如镜净。满镜清寒,倒碧摇山影。药户谁抨圆玉静。碧纱人怯黄昏醒。丛桂小山寒井井。唤起江南,一叶莼鲈兴。先自新愁愁夜永。不堪宋□重提省。
种葛南山下。葛藟自成阴。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深。欢爱在枕席。宿昔同衣衾。窃慕棠棣篇。好乐和瑟琴。行年将晚暮。佳人怀异心。恩纪旷不接。我情遂抑沉。出门当何顾。徘徊步北林。下有交颈兽。仰有双栖禽。攀枝长叹息。泪下沾罗襟。良马知我悲。延颈对我吟。昔为同池鱼。今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