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闻台岭秀,积翠倚南天。
鹿下深溪饮,僧從绝岭禅。
浮尘满浮世,流水逐流泉。
人别归心切,瓶盂上客船。
鲍当(?~一○三八),临安(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爲河南法掾(《诗话总龟》前集卷五)。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知衢州(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二)。景祐四年(一○三七)知湖州(明万历《湖州府志》卷九),五年卒(《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一)。有《清风集》,已佚,时号鲍清风(《泊宅编》卷上)。今录诗十首。
《送天台进长老》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鲍当。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曾听闻天台山岭秀丽,绿意浓郁地依偎在南天之下。
鹿儿们从深深的溪谷中出来喝水,僧人们从险峻的山岭上走来修禅。
尘土漂浮在繁华世界中,流水沿着泉水的流动而去。
与亲人分别时,心中别离之情深切,如同瓶盂上的客船。
诗意:
《送天台进长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天台山的美景,表达了对修行僧人的送别之情。诗中展示了天台山秀丽的山岭和茂密的绿意,以及鹿儿们在深谷中喝水和僧人们从险峻的山岭上修禅的景象。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禅修生活和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分别时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离别时心中的无尽忧伤。
赏析:
《送天台进长老》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天台山的秀丽景色,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的修行境界。山岭的秀丽和绿意的浓郁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与尘世喧嚣的浮世相对比。鹿儿们从深溪中出来饮水,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而僧人从绝岭上修禅,则体现了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宁静的意愿。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感。人们在离别时常常感到思念和忧伤,这种切身的情感使离别变得更加真挚和动人。瓶盂上的客船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同时也暗示了生活的不断流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离别情感的表达,传达了作者对修行生活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亲人离别的深深思念之情。
《送天台进长老》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禅修生活和亲情的情感,给人一种宁静、深思和动人的感受。这首诗词在宋代诗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示了当时文人士子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关怀。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二八佳人宴九仙。华堂清静斗春妍。琼枝相倚妙无前。良夜黄云来缥缈,东风碧酒意留连。花间蝶梦想翩翩。
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清名畏杨绾,故事问胡公。物议垂为相,风流顿已穷。仁言博哉利,献替有遗忠。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四生六道。谁听得、绝相岩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免葛藤丛里,
数有中年别,宽为满岁期。得无鱼口厄,聊复雁门踦。齿脱心犹壮,秋清意自悲。平时郡文学,邓禹得三为。
尧舜相传自执中,一瓢赢得迈高风。白牛桥下沧浪水,应洗人间万古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