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春水归,湖上主人去。
红尘舞衿暗,水面空落絮。
明月怅孤风,长安在何处。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送万俟持正三首》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东湖春水归的情景,以及湖上主人的离去。红尘中舞动的衣衫隐约可见,水面上空落着一片花絮。明月孤单地凝望着寂寞的风,而长安的存在却成了一个谜。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笔触,展现了一幅春天湖泊归航的画面。东湖的春水回归,湖上的主人也即将离去,诗人通过描述红尘舞衿的景象,增添了一丝离愁别绪。水面上的花絮,以及明月凄凉地吹拂孤寂的风,暗示着离别的凄凉与孤独。而对于长安的追问,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后的归宿之思。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精准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离别的思考。凄凉的离别情绪和对未来的迷茫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物相融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忧伤和对未来的追问,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了寂寥而思索的氛围,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归宿的思考。
玉聚梅花殊未开,不妨烟雨雪飞来。仆夫怪我行何速,要趁佳时同一杯。
楚山千里一僧行,念尔初缘道未成。莫向舒姑泉口泊,此中呜咽为伤情。
南朝官纸女儿肤,玉版云英比不如。乞与此翁元不称,他年留待大苏书。
一舸归来,何太晚、鬓丝如织。谩欢息、凄凉往事,尽成陈迹。山迫暮烟浮紫翠,溪摇寒浪翻金碧。看长虹、渴饮下青冥,危栏湿。谁可住,烟萝侧。俗士驾,当回勒。伴岩扃,须是碧云仙客。风月已供无尽藏,溪山更衍清凉国。恨谪仙、苏二不曾来,无人说。
懒傍青鸾镜,慵簪翠凤翘。玉屏春重宝香销。因甚不忄欠梳洗、怕登楼。载酒垂杨浦,停桡杜若洲。伤春情绪寄箜篌。流水残阳芳草、伴人愁。
墨客高吟动碧云,蒉桴轻笑鼓雷阍。千寻自分遗樗散,百和何堪借枣昏。按剑夜光惊暗掷,挥弦流水喜新论。久闻逸兴须酣发,愿看长虹出渌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