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入关中,道傍见太华。
始识仙掌大,颇似揽造化。
赤手无所为,风雨漏指罅。
又观莲华峰,上有莲开谢。
一朝秋色高,莲叶或飘下。
今闻太守行,见隼画车驾。
仙掌与莲花,日久可以托。
长安道上人,任见不须借。
况多耐老药,民将待黄霸。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送王道粹郎中知华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往年入关中,道傍见太华。
始识仙掌大,颇似揽造化。
赤手无所为,风雨漏指罅。
又观莲华峰,上有莲开谢。
一朝秋色高,莲叶或飘下。
今闻太守行,见隼画车驾。
仙掌与莲花,日久可以托。
长安道上人,任见不须借。
况多耐老药,民将待黄霸。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王道粹郎中去华州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过去的经历和对王道粹郎中的赞美之情。
诗的开头,作者回忆起自己往年经过关中时,路旁见到了太华山。他初次看到太华山的仙掌,觉得它们巨大而似乎能够拥有宇宙的造化之力。接着,他提到自己在风雨中赤手无所作为,指出自己的微不足道和渺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对仙掌的崇拜,将自己的渺小与仙掌的伟大形成对比。
接下来,诗人又观赏到了莲华峰,山上的莲花开放后又谢落。他描述了秋天莲叶飘落的景象,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
最后几句表达了对王道粹郎中的送别和祝福。他听说王道粹郎中即将出任华州太守,将会乘坐画有隼鸟的车驾。作者认为仙掌和莲花都是久经考验的事物,可以寄托王道粹郎中的前程。他告诉王道粹郎中在长安道上行走的人们,无需借助他人即可见到这些仙掌和莲花,再次表达了对王道粹郎中的赞美和祝福。
最后两句提到了耐老药和民众对黄霸的期待,这可以理解为对王道粹郎中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效仿黄霸的治理能力,为人民谋福利。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以送别朋友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变化,表达了对友人前程的祝福和对人生变迁的思考。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巧妙地融入了自然景物的意象,使整首诗情感丰富而含蓄。
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纷纷半醉绿槐道,蹀躞花骢骄不胜。
名与长江万古流,当时狼藉若为收。脚跟只为不点地,又涴桥边块石头。
魏氏当礼何斗坛,至今遗址在人间。苍梧已老烟霞淡,丹灶空馀岁月间。铃铎夜深惊睡鹤,幡幢晴影上空山。后人自魏縻婚宦,不得追随款旧关。
郁林开郡毕,维扬作贡初。万推方演梦,惠子正焚书。执燧奔吴战,量舟入魏墟。六牙行致远,千叶奉高居。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坡谢无人共此山,翠蛟亭上拍栏干。溪声到耳三更雨,岚气沾衣六月寒。酒酿可呼仙子饮,池深怕有老龙蟠。天河挽住不容易,只纵游人一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