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王郎中知江阴》

持归霄汉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夸鲸脍,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三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

作者介绍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作品评述

诗词:《送王郎中知江阴》

持归霄汉青绫被,
走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
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夸鲸脍,
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三槐为太守,
弟兄谁似李文饶。

中文译文:

握着蓝天白云的青绫被,
走到吴都观赏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匍匐,
鸣铙进入境内,野云飘荡。
鱼儿穿梭在杨柳间,夸奖鲸鱼美味;
人们采摘芙蓉,学习那细腰曲线。
家中有三株槐树,作为太守之位;
兄弟们谁能像李文饶那样出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作品,题目为《送王郎中知江阴》。诗人通过一系列景物描写和比喻来表达对王郎中离别的感叹和对他的赞美。

首先,诗中提到了王郎中持着归霄汉青绫被。这里的归霄汉指的是蓝天白云,暗示着王郎中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志向。青绫被则象征着他的身份和地位。接着,诗人描述了他走到吴都观赏白马潮的情景。吴都是指江苏的苏州地区,白马潮则是苏州的著名景点。这里表达了王郎中对美景的向往和对江阴的告别。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写叠鼓渡江、寒浪匍匐、鸣铙进入境内、野云飘荡等景象,展现了王郎中离别的辛酸和艰难。这些景物的描绘使得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情感。

而后,诗中提到鱼儿穿梭在杨柳之间,夸奖鲸鱼的美味,以及人们采摘芙蓉,学习细腰的曲线。这里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并与王郎中离别的情景相对照,突出了他的品德和才华。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家中有三株槐树,作为太守之位,同时称赞了李文饶。这里既表达了对自己家族的自豪和太守身份的荣耀,也进一步凸显了李文饶的卓越才能。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王郎中的敬佩和对离别的感叹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界和家族的描绘,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传统价值的弘扬。

  • 《湘中》

    一棹无情度碧湘,行行不脱水云乡。旗亭少饮村醪薄,田舍新炊晚稻香。箫鼓远来朝岳去,包笼争出趁虚忙。涂人有愧黄居士,十载看经不下堂。

  • 《霜夜望月》

    人静蛩喧天欲霜,不眠独自步风廊。闲看月走仍云走,知是云忙复月忙。

  • 《长芦舟中夜坐》

    故国五千里,孤帆四十程。客怀偏浩荡,乡梦不分明。万折河流曲,三更斗柄横。不眠方宴坐,野寺又钟声。

  • 《初入平低书院》

    雪屋弹琴泛作声,寂无人语纸窗明。倦游识破诸缘妄,心与梅花一处清。

  • 《寓崇圣寺怀李校书》

    几日卧南亭,卷帘秋月清。河关初罢梦,池阁更含情。寒露润金井,高风飘玉筝。前年共游客,刀笔事戎旌。

  • 《浣溪沙》

    帘幕重重护烛枝,碧阑干外雨如丝。轻衾小枕乍寒时。弦谱相思鸾柱涩,梦愁远别麝熏微。昨宵新病酒杯知。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