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初游宦,从军苦寂寥。
愁云带城起,画角向山飘。
秋劲方驰马,春寒正袭貂。
遥知为客恨,应赖酒杯消。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爲峡州夷陵令。四年,移干德令。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康定元年(一○四○),復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爲河北都转运使。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爲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进参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爲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爲底本。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本、曾本校)。底本繫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证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送王尚恭隰州幕
去国初游宦,从军苦寂寥。
愁云带城起,画角向山飘。
秋劲方驰马,春寒正袭貂。
遥知为客恨,应赖酒杯消。
中文译文:
送别王尚恭去隰州任职
离开故国初次踏上游历官场之路,从军生涯艰辛而孤寂。
忧愁的云彩缠绕着城池升起,画角的声音在山间飘荡。
秋日的劲风催马飞驰,春天的寒意渐渐笼罩身躯。
遥远的知己知晓我作为客人的痛苦,只有借助酒杯才能消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通过《送王尚恭隰州幕》这一题材,表达了离别之情和游历官场的艰辛。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和孤独,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远行的心痛之情。
首句以简练的语言交代了主题,表明了诗人送别王尚恭离开故国,踏上官场之旅的背景。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愁云弥漫的城市和画角声在山间回荡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离别时的无助和心情的沉重。
接着,诗人运用了季节的隐喻手法,以秋日的劲风和春天的寒意来形容诗中人物的境遇。秋风催马飞驰,春寒袭人,暗示了出征的辛苦和身处异乡的寂寥。这种季节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加深了读者对离别时刻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鸣。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尚恭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离别的遗憾。诗人远在他乡,却能感知到友人的客居之苦,他深知这份痛苦只能靠酒杯来抚平。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离别的苦楚和官场的艰辛,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凭借着对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和情感的共鸣,展示了欧阳修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南风盛事昔无闻,乃祖词场笔有神。一榜豪英收几士,同年伯仲看三人。今君科第欲惊世,他日文章当致身。意惬归来能访我,亦令宗派倚生春。
有位方忧失,无家岂念归。贤愚竟谁得?今昨两皆非。世事无长算,人情忽骇机。细思如意处,惟有钓鱼矶。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阻陪称寿席,想见醉芳樽。嘉庆宜图画,簪绅遍子孙。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从龙浴日仰光辉,万里鲸涛扈六飞。晋国曾闻四蛇宇,周家亲睹一戎衣。东巡王气随天仗,西狩麟经在紫微。江海孤臣孝忠志,大恩未报重嘘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