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政从来到处宽,民心欢喜吏心寒。
醉翁亭畔霜初肃,酿酒泉边菊未乾。
紫绶绣衣催传送,黄童白叟挽车看。
今君已是滁阳守,父老犹称魏长官。
王洋(一○八七?~一一五四?),字元渤,原籍东牟(今山东蓬莱),侨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召爲秘书省正字。歷校书郎,吏部员外郎,守起属舍人,坐事免(《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四四、五七、五八)。十年,由权发遣吉州改知邵武军(《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四八)。十七年,由知饶州任罢(《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五六)。寓信信,因居所有荷花水木之胜,自号王南池,闢室曰半僧寮(《洞泉日记》卷中)。二十三年,以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卒(《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六五)。一说十二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易祖收辑遗文爲《东牟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孝宗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周必大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四卷。事见《周文忠公集》卷二○《王元渤右史文集序》、《南宋馆阁录》卷八。 王洋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东牟集》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引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魏滁洲》是宋代诗人王洋的作品。这首诗以送别魏滁洲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魏滁洲官员的赞美和送别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惠政从来到处宽,民心欢喜吏心寒。
这里描绘了魏滁洲的官员所实行的惠政广泛而受人欢迎,民众对他们表示喜悦,而其他官员则感到惶恐和寒心。
醉翁亭畔霜初肃,酿酒泉边菊未乾。
描写了送别时的景象,秋天的霜意初显,醉翁亭旁的景色显得清冷肃杀,而泉边的菊花还未完全开放。
紫绶绣衣催传送,黄童白叟挽车看。
送别者身穿紫绶绣衣,催促着送行的准备工作。黄童和白叟在路旁挽着马车,注视着送行的人。
今君已是滁阳守,父老犹称魏长官。
表达了魏滁洲的官员已经调任到滁阳担任守臣的情况。即使离开了滁州,老百姓仍然称呼他们为魏长官,对他们怀有敬意。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场景,通过对魏滁洲官员的称赞和民众的喜爱,展现了他们在任职期间所实行的惠政和为政的正直。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官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离别的感慨。同时,诗中也折射出了王洋对政治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以民为本,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
烛底裁词按玉箫,翠宫合唱取腔娇。梨花影护春风暖,不用香薰酒自消。
去岁郊园别,闻蝉在兰省。今岁卧南谯,蝉鸣归路永。夕响依山谷,馀悲散秋景。缄书报此时,此心方耿耿。
大参同,人难会。点开圆明,照觉迷天睡。举动施为明与昧。乾里丹元,休把真空背。坤中药,方以类。采得将来,付与丁公配。合就一丸先天味。食了登仙,鹤驾游方外。
首夏初临,薰风乍扇。急景如梭,万化千变。惟有拄杖子,黑轮皴,没思算。解道厨库揖僧堂,三门朝佛殿。
少年客洛走缁尘,自倚诗才敌万人。岳耸河奔争气势,霜严月郎借精神。镜中颜床惊非昔,笔底工夫苦不新。辜负桐江好山水,花开叶落十秋春。
酒醒更深独倚楼,天清地静俯河流。梧桐影转三更月,蟋蟀声催万象秋。自古有生皆有死,即今无喜亦无忧。更著四年当八十,我于人世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