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文光师游天台》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作者介绍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復,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隠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謚和靖先生。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作品评述

《送文光师游天台》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天姥山深摇锡杖,
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
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
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
莫恨此方行脚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文光师游天台的情景。诗人描述了天姥山的景色,山深处摇动着僧人手中的锡杖,野花盛开,春天的翠绿色与花朵的繁茂交相辉映。诗人经过松门,穿过水流,数不清的次数,看着石壁上的霞光渐渐消失。他闲适地躲避着鸟儿的啼鸣,欣赏着这美景,突然听到有人的足迹声,于是他自然而然地留下了这首诗。诗人提到自己曾游览过秦中和河朔地区,所以他告诫文光师不要因为旅途耽搁而感到遗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天姥山的景色,展示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诗人通过描写山深处摇动的锡杖、野花的繁茂和石壁上的霞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环境中。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旅途的理解和宽容。诗人的心境在诗中得到了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祝福。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线索,通过描写细腻的细节,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 《千年调(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吾使丰隆前导,叫开阊阖。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览县平声圃,万斛泉,千丈石。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璧。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

  • 《寄两庠同舍》

    昔年槌鼓扣天阍,远谪南州七度春。大享有恩来北阙,小囚无赂脱东闽。乌衣座满民流血,画烛帘深案积尘。见说九重宵旰虑,长沙犹有少年人。

  • 《巫山一段云 洞庭秋月》

    衡岳宽临北,君山小近南。中开北百里湖潭。吴楚入包含。银汉秋相接,金波夜正涵。举杯长啸待鸾骖。且对影成三。

  • 《送王司马赴润州》

    暂屈文为吏,聊将禄代耕。金陵且不远,山水复多名。楚塞因高出,寒潮入夜生。离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

  • 《浣溪沙》

    梅粉初娇拟嫩腮。一枝春信腊前开。玉英珠颗傍妆台。明月泛将疏影去,暗香疑是那人来。消魂独自立空阶。

  • 《旅兴(四十首)》

    穷巷屏人迹,开门见青山。青山似故乡,客子何当还。蟪蛄日夜鸣,绿树亦已殷。白日驶西征,浮云不可攀。安得生羽翼,奋飞出玄间。

版权所有©字词句100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