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省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
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
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爲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爲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闢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着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苏洵的《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台省留身凡几岁,
江湖得郡喜今行。
卧听晓鼓朝眠稳,
行入淮流乡味生。
细雨满村莼菜长,
高风吹旆彩船狞。
到家应有壶觞劳,
倚赖比邻不畏卿。
诗意:
这首诗是苏洵送别吴待制出使知潭州的诗。诗人表达了对吴待制离开台省赴任潭州的祝福和喜悦之情。他在台省已经待了几岁,现在得到了去潭州的郡官职位,引发了他的欢喜之情。诗人描绘了早晨听到鼓声就起床,晚上睡得安稳;他踏上旅途,进入淮流的地方,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和风土人情。细雨浸润着村庄,水蓬蓬的菜长得茂盛,高风吹动着彩旗的船只呈现出威武的姿态。诗人预计到了吴待制回到家中应该会有壶觞相迎的热闹场景,他依赖着邻居的友情,毫不畏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吴待制的送别和祝福之情。诗中运用了具体的景物描写,如清晨的鼓声、淮流的乡土风情,以及村庄中细雨滋润的蔬菜和彩船高风飘扬的场景,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这些细节,表达了对吴待制前途的祝福和对他即将离开的惋惜之情。
诗中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和邻里情谊的依赖和珍视。诗人预料吴待制回到家中会有盛大的酒宴,他倚赖着邻居的友情,毫不畏惧。这种邻里情谊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社交关系和人情世故的认同和重视。
整首诗行云流水,意境明快,以情景交融的形象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吴待制的欢送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人际关系的情感依恋。
秋深犹带秋初热。未放秋香发。爱他楼下木芙蓉。妆罢三千美女、出唐宫。西湖虽小风光胜。分得钱塘景。这些林木这些山。恰似三贤堂後、凭阑干。
去日滔滔似易得,来日藐藐若大难。一日且作一日调,百年莫作百年看。晋侯竟尔见新麦,楚王更要食熊蹯。勿轻白发翁,勿恃青杨质。物壮则老矣,其寿不可必。嵇叔夜,郭景纯,今般人物如何人,皇天何不留逡巡。
交臂多相共,风流忆此人。海翻移里巷,书蠹积埃尘。奉佛栖禅久,辞官上疏频。故来分半宅,惟是旧交亲。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清明过后日初迟,春服成时瑟渐希。浪蕊总随流水远,名花独待羽觞飞。催开已奏清平调,唱彻犹须金缕衣。活火新泉太清绝,何如沉醉咏而归。
饱看七宝山头月,惯听三茅观里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