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问行李,策足游上都。
晚风吹客袂,话别聊踌躇。
朝家渴多士,璧水来英儒。
子志横四海,亦复随群趋。
磨砺强国策,它时剪骄胡。
卓彼漫塘翁,一壑老壮图。
万牛挽不前,世事付长吁。
君欲访隐所,为问今何如。
杜范(一一八二~一二四五),初字仪甫,改字成己(《漫塘集》卷一九《杜成己字序》,《宋史》本传作成之),学者称立斋先生,黄巖(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参军。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爲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授军器监丞。累迁监察御史。以劾郑清之,出爲江东提点刑狱。嘉熙二年(一二三八)知宁国府。四年,迁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改礼部尚书兼中书舍人。淳祐二年(一二四二),擢同签书枢密院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五年卒,年六十四,謚清献。有《清献集》十九卷。事见清同治吴县孙氏刻《杜清献公集》卷首黄裳《戊辰修史丞相杜范传》,《宋史》卷四○七有传。 杜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明刻《杜清献公集》(简称明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并酌校《两宋名贤小集·清献集》(简称名贤集)。明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夏肯父赴补》是杜范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儿子问行李,准备启程游历京城。晚风吹拂客人的衣袖,谈别之际心中犹豫不决。朝廷需要渴望有才华的士人,像宝玉般的水源引来了杰出的学者。子志横跨四海,亦跟随众人踏上征程。只有锤炼坚强的国策,才能在将来削减傲慢的敌人。看那漫塘中的老人,他一生都在为壮志而努力。即使万头牛一同拉,也难以前进,对世事只能长吁短叹。君欲寻找隐居之所,问我现在如何。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父亲准备离开家乡前往京城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父亲在儿子离别之际,展示出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鼓励儿子追求自己的志向,同时也告诫他必须锤炼自己,为国家的兴盛贡献力量。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父子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家国情怀和对个人奋斗的思考。诗人通过"晚风吹客袂,话别聊踌躇"的描写,展现了人们离别时内心的纠结和不舍。诗中父亲对儿子的嘱托,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对国家的关切,呼吁儿子要有志向,要锤炼自己,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通过询问儿子的现状,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和对儿子的关心。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呼唤士人要有志向、有担当,为国家繁荣不懈努力。同时,诗人对个体的追求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也透露出一种淡泊的意境。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蕴丰富,既展现了家庭情感的温暖,又抒发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给人以思索和启迪。
兽骇禽鸣翳蔚中,难将此意问鸿蒙。萦回小径苍苔滑,杖屦从今恐不通。
岂料身为七十翁,开怀且放醉颜红。身存惟恨恩难报,世换还惊事总空。百岁尚余三袠数,万诗枉费一生工。盍簪列炬浑如梦,不似今年筑底穷。
送君诗者悉豪雄,男子身穷道不穷。为问何凭游海内,唯应所恃在胸中。渡过淮水即河水,路背南风多北风。谁料褐衣抱珠璧,九霄夜月贯长虹。
厌看功臣树色苍,故山端的胜殊方。桑麻原隰连香径,金碧楼台峙宝坊。瀹雪小斋云半榻,贯花新偈入千行。春深四大轻安否,佛祖权衡赖抑扬。
冰塘浅绿生芳草。枝上青梅小。柳眉愁黛为谁开。似向东君、喜见故人来。碧桃销恨犹堪爱。妃子今何在。风光小院酒尊同。向晚一钩新月、落花风。
金管多情恨解携,一声歌罢客如泥。江亭系马绿杨短,野岸维舟春草齐。帝子梦魂烟水阔,谢公诗思碧云低,风前不用频挥手,我有家山白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