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屋收余策,匡庐寄一瓢。
款门如有欲,委币辄难招。
菜甲留终夕,蒲团共小桥。
崆峒他日问,应记说神霄。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三),字君举,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早师事郑伯熊、薛季宣,爲永嘉学派巨擘。孝宗干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授太学录。歷通判福州、知桂阳军。光宗禅位,迁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改提点浙西刑狱,过阙,留爲吏部员外郎。绍熙三年(一一九二)迁秘书少监兼实录院检讨官,嘉王府贊读,起居舍人,四年,兼权中书舍人,因建言调和两宫矛盾不应,自免而归。宁宗即位,召爲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同实录院修撰。寻与韩侂胄不合,出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庆元二年(一一九六),削秩罢宫观,杜门韬晦,榜所居室爲止斋。嘉泰三年卒,年六十九,謚文节。有《止斋先生文集》五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宋楼钥《陈公神道碑》、蔡幼学《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陈傅良诗,以明正德覆刻宋嘉定五年永嘉郡斋本爲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谢怀英道士归庐山》是宋代陈傅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场屋收余策,匡庐寄一瓢。
款门如有欲,委币辄难招。
菜甲留终夕,蒲团共小桥。
崆峒他日问,应记说神霄。
诗意:
这首诗词是陈傅良送别谢怀英道士归庐山的作品。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与道士的离别情景,表达了对道士修行成果的赞赏和祝愿。诗中融入了自然景物和道家的元素,展现了对道士归隐山林的羡慕和敬佩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对道士归隐山林的感慨和祝福。首句“场屋收余策,匡庐寄一瓢。”表达了诗人为道士的归隐而感到欣慰,同时将自己的祝福寄托在道士送走的一瓢酒中。第二句“款门如有欲,委币辄难招。”意味着诗人虽然渴望能进入道士的门下学习,但是付出金钱并不容易得到门径。接下来的两句“菜甲留终夕,蒲团共小桥。”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留恋之情,诗人愿与道士共同度过静谧的时光,共享清幽的小桥和蒲团之乐。最后两句“崆峒他日问,应记说神霄。”暗示了诗人对道士日后修行成果的期待,期望他能在崆峒山(一座道教名山)修炼有成,进入神仙境界。
整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道士归隐山林的敬佩和羡慕之情,表达了对道士修行成就的祝愿和美好的期待。同时,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道家元素,使诗词具有一定的意境和哲理内涵,让读者在欣赏中体会到离愁别绪和对宁静人生的向往。
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
学道虽云久,沉奇竟未除。炎烝度三伏,晻暧觉中虚。嘉谷不自长,荒榛终费锄。何辞用兰石,梨枣得扶疏。
御泉长绕凤凰楼,自是恩波别处流。闲揲舞衣归未得,夜来砧杵六宫秋。
自入春来日日阴,客愁春恨两难禁。不知门外东风信,看见池塘春水深。
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濛濛百花里,罗绮竞秋千。骋望登香阁,争高下砌台。林间踏青去,席上意钱来。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当年重意气,先占斗鸡场。
宿莽湘累怨,幽兰楚俗谣。紫屏空自老,翠被岂能招。欲就苍梧诉,愁迷澧浦遥。哀猿羌昼晦,悲鴃众芳凋。红壁丹砂板,琼钩翡翠翘。如何搴香灶,江上独无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