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山大道场,止因赋重遂荒凉。
后之君子谁能弛,试向山前问老苍。
楼钥(一一三七~一二一三),字大防,旧字启伯,自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调温州教授。干道五年(一○六九),以书状官随舅汪大猷使全。累官知温州。光宗朝,召爲考功郎,改国子司业,累迁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给事中。宁宗受禅,迁吏部尚书,因忤韩侂胄,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婺州,移宁国府,仍夺职致仕。侘胄诛,起爲翰林学士,累迁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七。赠少师,謚宣献。有《攻媿集》一百二十卷、《范文正公年谱》等。事见《絜斋集》卷一一《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楼钥诗,以南宋四明楼氏家刻本《攻媿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爲底本。底本残缺部分,据武英殿聚珍版《四库全书》本补足(其中五至七卷,武英殿本分爲四卷,仍改按底本目录爲序)。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一老住庐山归宗》是宋代楼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的景色和历史的赞美,并探讨了人生的哲理。
诗词的中文译文:
送一位老者回到庐山修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将其称为"千古名山大道场",强调了它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庐山的繁荣却因为政治的变迁而荒凉。诗中的"止因赋重遂荒凉"暗示了社会动荡对这座名山的影响,使得山中的修行者和文人墨客逐渐减少。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后来的君子中,谁能够放下身份地前来庐山向老者请教。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修养和品德的人。通过这个问题,诗人表达了对后人能否继续探索庐山的意义和价值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和对后人的思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人生的变幻无常和人们对名山的珍视。庐山作为道场,具有宗教和文化的内涵,代表了人们追求精神境界和内心平静的向往。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使得人们对这种追求逐渐淡忘。诗人希望后来的人能够继续关注庐山的价值,并从老者那里获取智慧和指导。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抒情的语言,展示了庐山的风景和历史,同时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传统价值的思考。它以山水之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生哲理的关切,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早持坚白论,晚踏软红尘。明逸并夷甫,初终似二人。
事业无闻负圣时,沧波自照角巾欹。养成林下无穷嬾,占尽人间彻底痴。小麦绕村苗郁郁,柔桑满陌椹累累。医翁筮叟真堪友,搜索残尊与共持。
天元教显,正金莲朵朵,开遍时节。士庶官僚咸仰奉,缘觉声闻心说。悟者清凉,背之执恼,多口明真诀。诸人着眼,照开千古心月。了知诸相皆空,不生妄想,当体能消灭。境界真实无染著,种种抑绝分别。万境一心,现前孤觉,寂寂圆明彻。净无可触,太虚一体无别。
叠嶂千重秀,寒溪十里清。渔舟朝欸乃,樵斧昼敲铿。窈窕疑身到,幽奇讶笔精。萧斋凝睇久,坐觉世情轻。
凿泉莫太深,太深井难汲。登山莫太高,太高顶难立。山顶仰可观,井渊俯可挹。那知鸿鹄飞,海杳无消息。
八政首食货,钱币通有无。国朝币用楮,流行比金珠。至今垂百年,转布弥寰区。此物岂足贵,实由威令敷。庙堂喜新政,躁议违老夫。悠悠祖宗训,变之在朝晡。瞿然骇群目,疑怪仍揶揄。至宝惟艰得,韫椟斯藏诸。假令多若土,贱弃复谁沽。钱币相比较,好丑天然殊。譬彼絺与绤,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