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西戍暂归田,又向澄江买去船。
剑阁山峦雄蔽日,昆明池水阔浮天。
故园此际同明月,蛮域明朝隔瘴烟。
此去须期剿胡虏,丈夫勋业在安边。
吴潜(一一九五~一二六二)(生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定),字毅夫,号履斋,宁国(今属安徽)人。渊弟。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授镇东军节度签判,改广德军。召爲祕书省正字,迁校书郎。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通判嘉兴府(《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权发遣府事。五年,迁淮西总领(《宋史》卷四一《理宗本纪》一)。歷知建康府、隆兴府、太平州、庆元府、平江府、镇江府、临安府。以言官论列,请致仕。起爲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改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出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徙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入爲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十二年罢(《理宗本纪》三)。宝祐四年(一二五六)再判庆元府,移判宁国府。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进封许国公(《理宗本纪》四)。景定元年(一二六○)以谏阻贾似道建储之议,谪建昌军,寻徙潮州。二年,责循州安置。三年卒于贬所(《理宗本纪》五)。有《许国公奏议》四卷。诗文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收辑遗文编爲《履斋遗稿》四卷,但所辑面不广。事见《宋歷科状元录》卷七,《宋史》卷四一八有传。 吴潜诗,第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履斋遗稿》及《两宋名贤小集·四明吟稿》爲底本,第二、三卷以《开庆四明续志》所收之《四明吟稿》二卷爲底本,散见他书之诗编爲第四卷。
《送曾阿宜往戍》是宋代吴潜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丈夫离开家乡前往边疆戍守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抵御外敌的决心。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曾阿宜往戍,
几年西戍暂归田。
又向澄江买去船,
剑阁山峦雄蔽日。
昆明池水阔浮天,
故园此际同明月。
蛮域明朝隔瘴烟,
此去须期剿胡虏。
丈夫勋业在安边。
译文:
送曾阿宜前往边疆戍守,
他曾在西方边疆服役多年,暂时归于家乡务农。
如今他又要前往澄江购买船只,
剑阁山峦高耸,遮蔽阳光。
昆明池水宽广,仿佛浮在天空之上。
在这离家的时刻,故园中的明月与他同在。
明朝的瘴烟遮断了与蛮族地区的联系,
他必须前往那里,剿灭胡虏。
作为一个丈夫,他的功勋在于守卫边疆的安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戍守者的赞颂和激励。诗人通过描绘戍边士兵的离别场景,表达了他们舍弃家园、奔赴边疆的决心和牺牲精神。诗中的几个景物描写,如剑阁山峦遮蔽日光、昆明池水阔浮天,以及蛮域与故园隔绝等,都给人以边塞的广阔、荒凉和艰难的感受。
诗词中的"明朝隔瘴烟"表达了蛮域与中原的分隔,瘴烟象征着边疆的困难和危险。诗人鼓励曾阿宜勇往直前,剿灭胡虏,维护边疆的安宁。最后两句"此去须期剿胡虏,丈夫勋业在安边"表现了丈夫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民众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边塞的景象,展现了边疆戍守者的坚韧和英勇,以及他们为国家和家园而奉献的精神。在表达对丈夫们的赞颂和鼓励的同时,诗人也反映了宋代时期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外患的严峻形势,以此凸显了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和边疆戍守者的伟大价值。
懒思久废诗,病肠不堪酒。强颜水石间,滥迹宾主後。不知白浪翻,但怪青山走。莫随使车尘,岂畏严城斗。
采菊篱根蕊尚青,开门稚子喜机关报晴。笑翁错料人间事,风雨如何不满城。
美玉曾闻种得生,精金此地亦陶成。不知造物须生此,何似嘉禾令土平。
一从杀贵妃,春来花无意。此地纵千年,土香犹破鼻。宠既出常理,辱岂同常死。一等异于众,倾覆皆如此。
斗草归来后,开筵又赌春。阶前撒珠戏,谁是得双人?
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自量气力与心情,三五年间犹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