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舍论交二十年,白头相对固依然。
才难孰为吾君惜,果满宁容我辈先。
熟路长驱聊缓步,百全一发不虚弦。
故怀未尽还成别,饱惯人间不更怜。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送詹司业》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陈师道。这首诗描述了作者与朋友詹司业二十年来的交往,以及对其离别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学舍论交二十年,
白头相对固依然。
才难孰为吾君惜,
果满宁容我辈先。
熟路长驱聊缓步,
百全一发不虚弦。
故怀未尽还成别,
饱惯人间不更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詹司业二十年来的深厚友谊和离别之情。第一句提到他们在学舍中共同探讨学问、交流心得已有二十年,白发相对,友谊依然坚固。这里的"学舍"可以理解为彼此学术交流、共同成长的场所。
第二句中,作者表达了对詹司业才华难得的欣赏和钦佩,他称赞詹司业的才华果实累累,容不下我们这些后辈。这里的"果满"可以理解为才华丰富、成就斐然。
第三句以"熟路长驱"的景象来形容他们的交往已经非常熟悉,聊天时行走的脚步也变得缓慢。这里的"熟路长驱"传达了二人之间默契和亲近的情感。
第四句中,作者通过"百全一发不虚弦"的比喻,表达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和配合,意味着他们在学问上的共同进步和成就。这里的"百全一发"可以理解为他们完美无缺的合作和配合。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詹司业的离别感到遗憾,他们的友谊虽然还未尽尽,却因别离而中断。作者称自己已经习惯了人世间的离别,对于分别已经麻木不仁。
整首诗通过描绘交往二十年来的友谊、对詹司业才华的赞美,以及对别离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别的思考和感受。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变迁的深切感悟。
直自凤凰城破後,掰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1],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2],援玉枹[3]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4];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5];诚既勇兮又以武,
昨闻归旧寺,暂别欲经年。樵客应同步,邻僧定伴禅。后峰秋有雪,远涧夜鸣泉。偶与支公论,人间自共传。
逍遥本意离尘埃,日见愚痴足可哀。唯愿人心齐一等,花香常近慧风开。
残霭动疏林,平畴入远浔。月圆今夕话,风碎隔年心。蹙蹙江湖窄,瞿瞿天地深。偶传消息好,喜慰一登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