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刺已官尊,常时读鲁论。
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
贫士来遮路,诗人送出村。
君能齐得丧,何必恋华轩。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章通判》是一首宋代时期的诗词,作者是刘克庄。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刺已官尊,
常时读鲁论。
身居恭叔里,
心在晦翁门。
贫士来遮路,
诗人送出村。
君能齐得丧,
何必恋华轩。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官员章通判的场景,表达了一种离情别绪和对官员生活的思考。诗人身居在恭叔的地方,心却追随着晦翁(指晦庵,是指晦迹隐居的地方)。贫穷的人来挡住了诗人的道路,但他还是送别了官员。诗人认为,如果能够达到丧事的境地,又何必留恋华丽的轩车宅第。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官员和诗人境遇的对比,展现了一种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半刺已官尊”意指章通判只是占据了官位的一半,而并未完全沉浸其中,显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冷淡态度。接下来的“常时读鲁论”揭示了诗人对儒家经典《论语》的阅读习惯,表现了他追求学问和思想的品味。
在“身居恭叔里,心在晦翁门”这两句中,诗人身处在恭叔的地方,但他的内心却向往着隐居的晦庵。这种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在整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两句“贫士来遮路,诗人送出村”表达了诗人送别官员的场景,尽管贫穷的人挡住了诗人的道路,但他仍然送别了章通判,这体现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珍视。
最后两句“君能齐得丧,何必恋华轩”则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官员生活的思考。他认为,如果能够达到超脱的境地,体验到人生的无常和丧事的真实,就没有必要追求华丽的轩车宅邸。这种对物质财富和权势地位的淡泊态度,彰显了诗人追求内心自由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练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思考。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审美追求。
前溪冻解绿生波,好雨催花向晓过。宿酒未醒眠未起,半窗红日鸟声多。
天台衡岳旧曾寻,闲忆留题白石林。岁月已残衰飒鬓,风骚犹壮寂寥心。缑山碧树遮藏密,丹穴红霞掩映深。争得相逢一携手,拂衣同去听玄音。
几年于此矣,愁鬓雪垂垂。已悟身为幻,犹能梦作诗。百骸谁不朽,一念未全衰。用尽平生力,唯吾影自知。
吹毛未举,鲜血淋漓。涂毒才挝,遍界横尸。机如劈竹,口似鼓槌。二百年前江西湖南杀人放火,三千里外山东河北夺鼓搀旗。掀翻大海,倒坐须弥。青草步头行正令,白拈手裹觅便宜。咄咄!小厮儿{囗里加力},我且问你,瞎底正法眼分付阿谁?
寂寂含至韵,清风时见嘉。无意偶自动,虽鸣终不哗。宫悬奏编磬,朝佩响冲牙。谁知无谱曲,举世好黄华。
骥尾流光不可追,山中小草合知非。腊余四日春先到,官满三年客早归。暗雨随风茅屋漏,荒城争米燎盆稀。明朝又赴公筵贺,灯下醒眠懒解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