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岁风埃地,终朝云水情。
身兼飞锡健,眼向故山明。
不改禅衣色,从来野橐轻。
烦师伴猨鸟,两耳厌车声。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送臻上人还云山》是宋代诗人强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半年来,尘土飞扬的地面,
整日心怀云水之情。
身披飞行的僧帽,
眼神却望向故山的明亮。
不改变禅衣的颜色,
一直以来背负轻便的行囊。
与猿猴鸟鸣为伴,
两耳厌倦了车辙之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的归还之旅。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位僧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他在修行中的坚持和追求。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云水之境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纷扰尘世的厌倦之感。诗人以致敬的态度,送别这位修行者,祝愿他回到故山,继续精进修行。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佩之情和对自然景色的向往。描绘了半年来风尘仆仆的旅途和对云水之境的心怀,彰显了修行者追求心灵净化与超脱的决心。通过对禅衣的颜色和野橐的轻便描写,诗人突出了修行者的简朴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诗中的猿猴与鸟鸣,以及厌倦车声的表达,凸显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渴望,以及对尘世喧嚣的疲倦之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通过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修行者的赞美和敬佩,以及对禅宗生活态度的赞扬。整体氛围清新恬静,给人以宁静与超脱的感受。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了情感和意境,展示了强至的才华和诗人的独特视角。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包含了对人生境界和修行追求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思索和感悟的空灵之感。
迟迟昼景转庭除,似觉今朝化日舒。印篆旋添香晷刻,绣床暗积线工夫。
道上观行人,半似重相见。古云性相近,性岂不如面。万形本一性,万心方一殊。世固难绝圣,亦恐难绝愚。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四海无拘系,行心兴自浓。百年三事衲,万里一枝筇。夜减当晴影,春消过雪踪。白云深处去,知宿在何峰。
山作危梁千尺横,一天金泛月波清。幽禽不复惊棋响,深谷犹能答斧声。塔坏尚余鸿雁意,井荒谁放辘轳鸣。试将比较天台景,只欠璁珑琪树英。
御柳梢头晚不风,官梅面上雪都融。如何阊阖新春夜,顿有芙蕖满眼红。十里沙河人最闹,三千世界月方中。买灯莫费东坡纸,今岁鳌山不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