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取机关木人问,触目菩提谁辨论。
亡僧可喻木人机,玄沙直指何劳顿。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中文译文:
唤取机关木人问,
触目菩提谁辨论。
亡僧可喻木人机,
玄沙直指何劳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释印肃创作的《颂证道歌·证道歌》。诗人以深邃的思考和哲理意味表达了对禅宗的颂扬和认可。
诗词通过引用了一个场景,描述了诗人召唤机关木人来探询一个问题,而菩提(即佛性的觉悟)则是这个问题的核心。这个问题引发了关于菩提的争论和讨论。在这个讨论中,亡僧(指已经圆寂的僧人)被用来比喻机关木人,暗示着机械的机械性和有限的智慧。而玄沙(指佛家修行的境界)则被用来直接指向菩提,表示菩提的直观和无需多言的特性。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传达了一种思考人生和追求菩提境界的态度。诗人暗示了机械的智慧和有限的言语无法真正领悟菩提的真谛,而直接指向心灵的玄沙才是通向菩提的真正路径。这种思考超越了表面的现象和辩论,向内心的体验和直觉寻求真理。
这首诗词展示了释印肃对禅宗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境界和智慧的精髓。通过诗词的形式,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人生、追求内心的觉悟与智慧。
吾易不师房与雄,吾筴不占方与功。曰生一字有馀矣,万有二千无隐尔。家人养火青枫前,过鼎一散成灰烟。泉亭长在麓之始,一止于山斯蹇矣。君不见坎离汲汲长相亲,天渊混混无停云。栋根已腐先复神,硕果未落心先人。心源翼翼城与瓶,目光步步蘧而醒。得路至死行勿还,一篑自到天
难得今朝风日好,春光佳思平分。虽然公子暗招魂。其如抬眼看,都是旧时痕。酒到强寻欢日路,坐来谁为温存。落花流水不堪论。何时弦上意,重为拂桐孙。
平生讨经论,苦行峻廉隅。伪契已无分,买山云自俱。身为郎庙宰,梦作种田夫。欲辨身兼梦,还如鼓与桴。
铁岭老人阎李流,画不用笔用指头,纵横挥洒饶奇趣,晚年手法弥警遒。为吾染指画苍虎,气横幽壑寒飕飕,落墨伊始鸦雀避,着色欲罢豺狼愁。怒似苍鹰厉拳爪,炯然霹雳凝双眸,万里平川望无极,三株古柏拏龙虬。老人阅世如云浮,独于画法未肯休,此图赠我实手迹,笔绘还输第二筹。
何由慰远思,独咏寄来诗。行路方难日,清秋欲尽时。江多惊雁火,树少宿鸟枝。早晚如相见,应怜有鬓丝。
岁事无多世事忙,病夫终日卧藤床。雪积易消春已近,雨来无节昼偏长。朝仪尚想三回舞,岁享难持一瓣香。莫道盖棺便无事,义方犹欲训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