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不游於兔径,针锋头上礼观音。
百尺竿头犹进步,十方沙界现全身。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朝代:宋代
作者:释印肃
诗意:
这首诗词是释印肃创作的《颂证道歌·证道歌》,以简练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觉悟和境界。诗中通过描绘一系列景象和隐喻,表达了修行者在证悟道理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境界和体悟。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隐喻,展示了禅宗的核心观念。诗人以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大象不会在兔径上游走,而是顶礼观音菩萨;他用针锋头上的礼来形容虔诚敬奉。这一描写传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接着,诗人用百尺竿头犹进步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不断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百尺竿头是一个固定的标志,它象征着既定的境界,而犹进步则表明修行者不满足于当前的境界,持续向更高的境界努力。
最后,诗人以十方沙界现全身的意象来描述修行者的境界。十方沙界是指整个宇宙的无边无际,而现全身则表示修行者能够在无边无际的世界中显现自己的存在。这种境界的体验表明修行者已经超越了个体的限制,与宇宙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在道路上的追求和体悟。通过隐喻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巧妙地揭示了修行者的觉悟境界和超越个体的境地,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禅宗思想的内涵和力量。
滁阳领郡经三月,宝应游山始一回。屐齿免忧岩下折,簿书长苦案头堆。潾潾泉石吟魂健,漠漠烟岚病眼开。尽日引渠寻胜境,读碑搅篆扫苍苔。
墙角经春卧短筇,千秋塔骨不如公。科头坐转茅檐日,闲看蛛丝荡午风。
抱瑟游孔门,岂识宫与商?古曲一再行,乃杂巴人倡。知音顾之笑,解弦为更张。归来掩关卧,冰炭交愁肠。平生桑濮手,未省歌虞唐。明发理朱丝,复登君子堂。遗音入三叹,山高水汤汤。
单于吹落山头月。漫漫江上沙如雪。谁唱缕金衣。水寒船舫稀。芦花枫叶浦。忆抱琵琶语。身未发长沙。梦魂先到家。
雏鹤兼留下,单车出柳烟。三年两殊考,一日数离筵。久别湖波绿,相思岳月圆。翠萝曾隐处,定恐却求仙。
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孤亭得小憩,暮景含余清。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