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空身即法身,且无分别与缘情。
青青翠竹无非相,郁郁黄花搭地灵。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颂证道歌·证道歌》
幻化空身即法身,
且无分别与缘情。
青青翠竹无非相,
郁郁黄花搭地灵。
中文译文:
幻化的虚无身体即是法身,
不分别、不受缘情的存在。
青翠的翠竹并无差异,
郁郁的黄花寄托地的灵性。
诗意:
这首诗是宋代释印肃所创作的《颂证道歌·证道歌》,表达了佛教的思想。诗中提到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意指人们的真实存在不仅局限于物质身体,还包括了超越形体的法身。诗人认为,真实存在并无分别与缘情,也就是说,超越世俗的存在不受环境和情感的限制。青翠的翠竹无非相,形容自然界的事物并无明显差异,体现了佛教的无我观念。郁郁的黄花寄托地的灵性,揭示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智慧。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思想观念。通过对幻化空身即法身的描绘,诗人意欲表达人们真实存在的本质,并超越了世俗与情感的束缚。青翠的翠竹和郁郁的黄花作为自然界的象征,进一步强调了佛教的无我观念。整首诗凝聚了佛教的智慧和超越世俗的理念,呼唤人们去抛弃繁杂的欲望和执念,追求解脱和真正的自由。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朝发渭水桥,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达磨西来,卦文不识。胡卜乱卜,传至今日。佛日等是开个铺席,敢向朕兆未分已前。端平元年正月一。
此中无他肠,饮少乃辄醉。眼眩力不支,便欲投床睡。顿空名利心,愿弃人间事。渊时千载上,当复知我意。
张子耽酒语蹇吃,闻道颍州又陈州。形模弥勒一布袋,文字江河万古流。
莺唤屏山惊睡起,娇多须要郎扶。荼コ斗帐罢熏炉。翠穿珠落索,香泛玉流苏。长记枕痕销醉色,日高犹倦妆梳。一枝春瘦想如初。梦迷芳草路,望断素鳞书。
才有数花香便远,更无一叶影方奇。